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山东省政府文件库>【文件库】区政府办公室文件
  • 发文机关: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应急管理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2-03-01
  • 公开发布日期:2022-03-01
  • 发文字号:威环政办字〔2022〕4号
  • 所属单位:威海市环翠区应急管理局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环翠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

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

威环政办字〔2022〕4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里口山管理服务中心,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环翠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环翠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为提高我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不含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鲁政办字〔2020〕166号)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威政办字〔2021〕47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及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精准治理。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持续推进。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协同推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划目标

1.2030年总体目标

到2030年底,建成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特色鲜明、全面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比例控制在0.8%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100%。

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风险在线监测率达100%,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25‰以内,城乡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实现各类安全风险的精准识别、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

应急指挥体系权威高效。应急通信公专网融合率达100%,安全韧性和抗毁能力进一步提高;区、镇二级建成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系统,7×24小时应急指挥高效畅通;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精准处置。

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各类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壮大,专业救援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紧急救援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用物资按日均消耗上限不少于1个月储备;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8%以上,重大灾害事故实现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阻断道路抢险抢通能力明显增强;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支撑更加稳固。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和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造一批公共安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形成一批具有环翠特色的安全发展标杆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基层网格化管理更加规范,城乡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公众安全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完善的公众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标

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具有环翠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专栏1  风险防控目标(到2025年)

自然灾害领域

1.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

2.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

3.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5‰以内。

事故灾难领域

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

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

6.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5。

公共卫生领域

7.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以上。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95%以上。

9.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8%以上。

社会安全领域

10.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11.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

12.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应对。

专栏2  能力保障目标(到2025年)

应急指挥能力

1.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初步建成,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

2.实现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标准化。

3.公共安全专家咨询决策作用充分发挥。

检测预警能力

4.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调查评估制度体系。

5.建成全区公共安全风险一张图。

6.实现监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

7.常住人口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物资保障能力

8.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和储备体系。

9.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启动二级以上响应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需要。

10.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11.建立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

应急力量

保障能力

12.实现航空救援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95%以上。

13.重点行业领域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

14.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

医疗救援

保障能力

15.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传染病防控队伍进一步加强。

16.疾控中心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17.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建设达标率达100%。

运输保障能力

18.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网络一张图。

19.阻断道路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20.应急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

通信保障能力

21.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达100%。

22.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达100%。

23.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达100%。

科技装备

保障能力

24.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卓有成效。

25.科技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层基础能力

26.修订完善一批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27.加强安全发展镇街、综合减灾镇街及社区建设。建成一批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

28.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

29.社会公众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其中在校学生普及率达100%。

3.2022年行动目标

全区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建成应急指挥平台和现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完成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一般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新建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成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区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实战化、常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建设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生活保障类物资政府实物储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阻断道路24小时内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构建形成统一高效的大疾控体系,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传染病救治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布局进一步优化,救治能力明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基本完善,实现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

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和应用示范水平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应急通信基本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指挥体系

加强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

1.建立统一高效指挥机构。构建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部门密切配合,当地军事机关有效参与,统一指挥、分类处置和专家支撑协调一致、有机衔接的应急指挥系统。

(1)统一指挥。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纵横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事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实现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镇(街道)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分类处置。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分领域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专项指挥部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专家支撑。建立应急专家委员会制度,分领域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情景推演等工作,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完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1)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优化完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为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信息集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支撑保障。建设全区“应急管理一张图”,完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基础信息和指挥调度技术支撑。

(2)分领域应急处置平台。发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领域应急信息系统作用,扩充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分析、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与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对接联通。

(3)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打通现场指挥与指挥中心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前后方的协同与信息互通。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扁平化管理,统一组织、指挥、调度现场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统筹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强化现场指挥部人员、装备配置,配备应急指挥车或移动指挥方舱、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满足现场应急办公和指挥救援需要。

(4)应急信息资源库。汇聚各部门应急管理相关信息,包括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应急指挥救援信息、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信息、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等信息资源,建设各级各部门资源信息共享的应急信息资源库和支撑“应急管理一张图”的应急资源调配系统,实现各类资源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推动应急领域信息资源的聚、通、用的共建共享、协同联动、有机集成,实现信息统一汇聚、资源统一管理。

(二)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覆盖各领域的公共安全监测网络,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加强风险调查监测

(1)风险隐患调查。分行业分领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摸清各类风险隐患底数,确定风险区域位置,分析历史突发事件案例,建设风险隐患数据库,并积极推动风险评估标准的应用,结合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合理判定风险等级,绘制风险一张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专栏3  风险隐患调查

1.自然灾害领域: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编制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区划图。

2.事故灾难领域: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安全风险调查,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城市综合体、重要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风险调查,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识别。

3.公共卫生领域:拓展疾病监测种类,加强传染性疾病信息收集,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调查。

4.社会安全领域:扎实开展排查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事故等四类风险专项行动,开展专项和区域风险调查。

(2)风险监测和信息集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网络,建立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监测模式。强化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和数据规范化管理,集成各行业领域风险监测信息,推进涵盖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加强监测信息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

专栏4  重点建设方向

1.地震: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2.海洋:推进海洋自然灾害评估与预警体系应用,完善重点区域预警与防控,提高海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森林火灾:在森林火险重点区,加快森林火灾瞭望台和远程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卫星遥感、航空巡查等新技术应用。

4.农林:建立全覆盖的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推进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5.洪涝:推进小型水库及骨干河道洪水预报系统、重点区域防洪工程监测预警平台、水文气象及水库调度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

6.生态环境:推进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应用,加强重污染天气、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与防控。

7.工矿商贸:加强企业远程监测、自动报警设施的配备使用,完善智慧安监综合监管平台,强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

2.加强风险趋势研判。

加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的应用,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大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提升重要设施防灾能力,完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研判,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动态掌握公共安全形势。针对重大风险、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建立跨部门联合值班会商制度,提升综合分析研判能力。

专栏5  重点预测分析模型举例

1.危险化学品溯源模型

2.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型

3.危险化学品爆炸分析模型

4.燃气管道泄漏反演与爆炸分析模型

5.台风路径预测分析模型

6.洪水蔓延预测分析模型

7.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

8.风暴潮增水与漫堤漫滩分析模型

9.森林火灾蔓延趋势分析模型

10.海上溢油扩散分析模型

11.海上漂浮物移动轨迹预测分析模型

专栏 6 重点防控内容

1.城市内涝: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御水平。

2.水利工程:开展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

3.森林防火: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4.海洋灾害: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5.地震:严格执行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城市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

6.地质灾害: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实施避险搬迁工程。

7.生态修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努力修复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8.公共设施:严格执行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房屋除险改造,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

9.化工: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施自动化控制,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10.工商贸:持续加强建材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化煤气、高温熔炉金属、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11.消防: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商业综合体、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安全治理。 

12.道路交通: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加强公路交通附属设施运营维护。

13.涉海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涉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海上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海上通信和应急指挥系统,强化部门联动配合,进一步加强海上救援、执法合作。加强涉海渔船监管和服务力度,落实港规划、船可控、人平安行动。

14.水上溢油:加强水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建设,提高水上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15.统筹做好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超市、居民区及食品药 品等方面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风险评估应对

(1)风险预警。推动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的标准应用,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影响程度。健全预警发布制度,明确预警级别标准,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和流程,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2)风险应对。建立风险分级应对机制,针对预警级别,分级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落实风险应对责任,科学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3)宣传引导。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各类媒体及时播发应急救援信息。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加大舆情监看、报送、研判、处置力度,及时管控相关谣言和负面信息,做好辟谣工作。

(4)灾后重建。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情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及时开展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饮用水、粮油、蔬菜、电力、运输等保障,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制定落实完善灾区扶持政策,加快损毁工程修复,推进灾区重建工作。

(三)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理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调度、采购储备和调配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充分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制。

(2)管理机制。强化应急部门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目录,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储备范围和权限,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评估和应急物资生产调度、采购、储备、管理、调配、运输、回收、报废等各项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补偿等制度。规范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

2.完善应急物资采储调配体系

(1)储备计划。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各类应急物资政府储备、社会化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及数量,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2)政府储备。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防御物资储备库、部门专业物资储备点和区域库点建设,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储备。拓宽应急物资采储渠道,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管理,强化政府物资储备和管理情况督导检查。

(3)社会化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统筹利用企业、个人仓储设施,采取签订协议储备合同、协议供货合同、委托代储等多种方式,实施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引导、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4)生产能力储备。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销企业名录和重点企业储备数据库,建立完善“平战转换机制”,增强应急转产能力,畅通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渠道,实现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相衔接,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峰值需求的生产供应。

(5)物资要素配置。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等要素配置能力。完善应急物资数据库和快速调配、采购机制,优化重要应急产业布局和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规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日常管理、轮换更新制度,将邻近保质期的物资提前调拨至一线单位,并及时采购补充新物资,充分利用储备资源,发挥储备物资循环利用和服务效能,避免资源浪费。

3.提升应急物资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做好与省市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和使用,全面采集和监测各级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全面实现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过程智慧化管理。

(2)储备库智能化。实现各部门储备库、应急物资、装备等信息的动态更新、统一汇聚和展示,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实施全周期动态监测预警,促进应急物资储备库智能化升级。

(3)跟进粮食储备能力建设。配合做好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和粮食储备库存,做好科学储粮、绿色储粮。

(四)完善应急力量保障体系

发展壮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服务管理,衔接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等力量应急救援,强化联调联战,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1)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落实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优化力量布局。增设消防站点,提升高层建筑、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专业灭火救援和森林火灾、洪涝等多灾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完善特勤消防救援队伍装备配备。组建一支不少于50人的区级森林消防队伍。

(2)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配专业救援装备,提高专业救援能力。依托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专业力量、医疗卫生机构,在隧道救援、事故救援、海上救援、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道路抢险、紧急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等领域,新建一批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2030年,实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覆盖重点行业领域。

(3)航空救援队伍。依托现有航空力量,采取租用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航空救援服务领域和能力,到2025年,实现全区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兼具海上航空救援能力,进一步满足各类灾害事故救援、紧急医疗救援需求。

2.鼓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加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标识统一、分级分类、专业规范、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1)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依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动员化工、通讯、电力、供水、供气、运输等行业企业,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协助做好本行业企业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与应急救援工作。

(2)社会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我区突发事件特点,依托应急救援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和部门,组建社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特种专业应急救援任务。鼓励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按领域分专业组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

(3)救灾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具有注册资质的公益救援队、消防志愿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民间救援组织的管理。扶植培育影响力广、专业程度高的区级救灾志愿者组织,形成以点带面效应,提升全区救灾志愿者的素质能力水平。加强对基层自发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保障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3.提高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加强各类培训演练和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水平。

(1)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加大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配备标准的落实,加快推进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常用装备配备,加强综合消防、危险化学品事故、海上事故、防汛抗旱等方面队伍高精尖装备配备,满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需求,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

(2)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加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与消防、院校等部门合作,满足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需要,为应急救援提供必要的应急知识技能培训。

(3)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加强各类培训演练的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增强各类救援队伍的合成训练、联合培训、联动演练,全区综合性演练每年不少于4次,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和综合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4.强化救援队伍管理服务。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制度建设,健全应急救援队伍补偿机制,完善管理服务模式。

(1)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和督促指导,加快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尽快出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检查考核、评比表彰等各项规章制度。

(2)补偿机制。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免责、道路免费通行、损失补偿等各项机制,落实为专业和社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受伤人员救治、伤亡人员评残评烈、家庭抚恤等各项措施。

(3)信息化管理。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注册、登记和管理制度,并把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信息纳入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考核和应急救援行动管理、指挥和调度的信息可视化。

(五)完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加快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着重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2030年底,建成功能齐全、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学高效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1.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提高监测预警防控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日常和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全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完善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建立智慧化的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水平。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加强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大数据运用平台应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风险评估、预警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配齐医疗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能力。加快推进重大疫情快速反应救治能力建设,推广中西医协作机制,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加快推进硬件医疗设备达标。加强ICU能力建设,承担重病救治任务。医院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

(3)健全联动协同机制。加强对疾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多部门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做好疫情期间疾病治疗、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治安维护等各项工作。强化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以及乙肝、结核病等发病率较高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下的各项应急准备。加强日常演练,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差异化精准防控和精细化管理,把防控措施细化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以社区(村居)为单位,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筑牢群防群治防线。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精神卫生等队伍建设,为基层社区医疗机构配备能够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求的应急人才。健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公共卫生科研创新,加快推动疫情防控、健康促进、临床诊治、医防融合、医疗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提升重大事故灾害紧急医学处置能力

(1)完善紧急医疗救治网络。优化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布局,依托我区综合性和专科医院,加强与周边地区卫生急救援的联动,完善紧急医疗救治网络,提高综合类、烧伤类、中毒类、骨科类等伤病救治能力。

(2)提高院前急救与转运救治能力。推动院前急救机构装备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实现各类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目标。优化大灾和极端条件下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力量装备配置方案,配备配齐医疗设备,完善配套设施,强化远程投送能力和保障能力,打造立体化紧急救援网络。

(3)提升现场紧急处置能力。分类建立应对典型突发事件的医务人员、急救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资源配置方案,实现功能的模块化、单元化,提升现场紧急处置能力。

3.提升灾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灾后疾病防控和服务。健全灾后疫情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实施干预措施。加强灾后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探索推动灾后心理健康治疗纳入救灾工作体系,加强心理支持和精神卫生干预,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重大灾难后有需求的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2)灾后医疗康复。发挥医疗院校、科研单位、医学平台及企业的作用,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快康复医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康复专门人才,推动我区医学康复、社会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

构建立体化应急运输网络,强化设施维护和抢通抢险能力,提升应急运输保障韧性,建立交通运输紧急调用补偿机制,构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平战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1.构建立体化应急运输网络

(1)应急运输网络。统筹公路、水运、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或规划在建的物流枢纽、园区、基地、储备基础设施等资源,提升综合型物流基地和交通枢纽能力,加强交通运输与生产储备的有效衔接,分区分级分类引导生产、仓储、运力向物流枢纽集中。

(2)强化运输保障功能。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大数据服务优势,实现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公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重要物资流转和配送不断链,确保应急物资运输“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畅通高效。

(3)加强运输资源整合。探索发展大车队运营、挂车租赁共享、长途接驳甩挂、多式联运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应急物资运输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整合现有客运资源,利用城市公共汽车以及有资质的营运客车,建立应急疏散车队,完善指挥调度联络和协调机制。依托当地骨干道路货运、物流园区、邮政快递等企业,研究建立应急运输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度,提前做好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社会动员机制,畅通军地应急物流相互支援渠道,探索运作模式和组织流程。

2.提升应急运输保障韧性

(1)公路运输应急保障。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加强路网、桥隧等重点设施监测预警,及时消除公路运输安全隐患,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公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依托有实力的运输企业,组建2-3支区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提升阻断路桥快速恢复畅通能力,组建1-2支区级交通工程抢险救援队伍。

专栏7  公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一张图

涵盖公路网信息、里程桩和行政界桩信息、桥梁隧道荷载信息和超限车辆通行能力信息、服务区应急保障能力信息、出入口信息、车道信息、路况阻断信息、道路拥堵信息、路段养护单位信息、道路救援信息、沿路乡镇及村庄信息、沿路加油站信息、沿途车辆维修厂(站)信息等,为应急救援运输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2)应急物流设施安全保障。完善物流枢纽、基地、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规范城市和灾害多发地区物流设防标准的应用,强化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转换装等功能,提升物流设施抗震能力和安全运输能力。

3.完善应急运输协调机制

(1)健全应急状态下通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应急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加强部门间有关数据的全面归集、交换共享,积极应用应急运输调度平台,完善交通管控条件下的分区分级、大数据跟踪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确保应急运输通行、调度便捷高效。加强城乡末端通行管理,保障各类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应急运输的高效畅通。

(2)健全应急储备管理调运机制。按照“一份资源、多方使用”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积极参与、救援给予补偿的交通运输储备调用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应急物资现场管理作业,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运机制。

(3)健全应急运输保障预案。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运输保障工作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畅通沟通联系渠道,为应急物资快速调运提供科学、合理、有效保障。

(七)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建设空天地一体、各行业应急通信网络相融合,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公专互备、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1.构建综合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强化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功能,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灾情下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的畅通。

(1)指挥信息网。建设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队伍等特定用户的信息网络,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现场救援、音视频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信息通道。

(2)卫星通信网。加强北斗导航卫星、天通通信卫星、高通量卫星等通信资源,拓展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应急卫星通信网。

专栏9  卫星通信系统

1.天通卫星通信系统:配备天通卫星终端,统一使用国家应急用户专用号段。开通电话、短信、位置、数据等业务,满足应急救援业务传输需求。

2. VSAT(小口径卫星终端站)卫星通信网:充分考虑系统设备兼容性和扩展性,实现区内所属远端站音视频业务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3)无线通信网。建设以4G/5G为主的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和以数字集群、无线宽带网、无线自组网及短波通信等为主的专用网络,采用“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形态,科学合理统筹配置通信资源,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的高速传输、时间校对和位置服务等各类需求。

(4)电子政务网。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的接入带宽,满足政府各部门业务专网转移到电子政务外网的需求。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向镇街延伸,提高电子政务内网承载和处理涉密信息能力。

(5)互联网。加强互联网应急保障承载能力建设,完善互联网在企业风险管控、公众信息服务和政府监管等领域的支持和服务功能。

2.提升应急通信应用能力

(1)应急通信装备。全面改造升级公网应急通信装备,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利用5G通信网络,扩展全区天空地全时全域的公网覆盖。提高公共安全热点场所4G/5G应急基站车的配比,推广无人机基站和小型化基站的应用。加强公网与各大专网及数字集群的语音通话互联互通建设。

(2)公网保障能力。加快应急通信基地建设,配备必要的场地、车辆、装备、专业人员,储备必要的保障器材,进一步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和水平。

(3)特殊场景应急通信保障。推动通信终端向智能化、模块化、便携化发展,补齐单兵通信设备短板,提高海上搜救、森林灭火等日常通信盲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业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保证在地下空间、化工事故现场、地质灾害现场等信号屏蔽严重区域快速建立前方通信枢纽,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通信保障要求。

3.健全应急通信网络保障机制

(1)应急通信协作机制。建立重大灾害事故现场通信协作机制,通信运营商与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通信协作机制,遇有重大灾害事故,遂行出动、协同作战,保障现场通信畅通和指挥调度网专线快速接入。

(2)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加强联动协调和备勤备战业务协同,开展跨行业队伍的联合训练演练,检验实战中各通信要素实时运行情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巨灾情况下通信网络故障快速预测预判、快速修复。

(3)应急通信保障设施。加强应急通信供电设备、配套设施、备品备件、装备物资等建设和管理,提高现场持续通信保障能力。推动先进通信手段与传统通信手段有机结合,发挥简易通信手段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4)应急通信网络安全。提高通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畅通,防范网络攻击,堵塞安全漏洞,避免发生大面积网络瘫痪事件。通过双设备、双链路备份冗余等手段,强化事关民生民安关键网络的安全保障。

(八)完善应急科技装备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科研创新基地、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工程平台建设,开展公共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危化品应急救援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社会化技术服务,提升应急保障科技装备能力。

1.提升应急科技保障能力

(1)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优化提升公共安全领域教学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向的人才引进,加强安全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顶尖院校合作,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推动公共安全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绿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加强在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环境治理、智慧城市、海洋强区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加速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

专项10  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重点方向

1.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危险源识别与处置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避难场所与救助力量规划技术,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技术。

2.监测预警预防技术:风险隐患检测监测技术,突发事件监测技术,灾害趋势预测预报技术,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3.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泄漏应急处置技术,中毒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火灾和爆炸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

4.综合保障技术:突发事件全过程评估技术,突发事件仿真模拟和应急演练技术,公共安全科普教育平台技术。

(3)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应用激励政策,研发推广一批适用污染防治、应急装备、监测检测等先进技术成果和工艺设备。

(4)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升级。立足我区应急救援需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引入应急装备生产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促进产品标准化和系列化,园区专业化和规模化,产业协同化和高端化,提升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我区生活保障类、医疗防护类、抢险救援类等相关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发展升级。

2.提升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1)专用救援装备。加强专用救援装备配备,提高建(构)筑物废墟救援、水旱灾害应急、危险化学品应急、工程抢险、海上溢油和海上人员遇险等突发事件救援装备水平。

(2)通用应急装备。加强突发事件现场保障和生命救护等方面的通用应急装备,加大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现场指挥调度应急终端、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智慧装备配置,推动一批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实现通用应急装备“一专多能”,提升通用应急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3)个体防护装备。推动应急产品消费观念转变,科学引领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研发和生产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应急防护产品,大力普及个人应急防护装备。

3.提升应急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

(1)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委托购买技术服务,有序扩大服务市场需求。使用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的共享对接。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发展壮大服务力量,提升综合服务支撑能力。

(2)社会化服务供给。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强培训教育、安全评价、检验检测、隐患排查等技术服务,推进风险监测、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生活救助等社会化服务。在消防安全、工业安全、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探索保险机构参与公共安全新模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灾害民生保险等保险服务。推动文创企业参与我区安全文化教育、应急体验培训基地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构建完善契合区情、民情的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3)社会化服务管理。深化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技术服务标准的实施与应用,逐步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公示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自治自律,加强政府对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

(九)提高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安全文化素质,进一步整合基层应急资源,增强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

1.完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1)完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大应急管理普法、执法力度,推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社会防控、应急物资、调查评估等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执行。

(2)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覆盖各灾种、各行业、各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桌面推演和实战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定社会应急演练计划,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有关部门联合参与的综合演练,增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高危行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其他企业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2.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1)统一规划设计。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坚持需求引领、集约共享,强化保障措施和指导督促,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信息技术应用。加快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着力提升应急管理核心能力。

(3)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围绕应急值守、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网络体系,纵向贯通区、镇二级节点、并延伸至社区(村)和个人,横向连接各相关部门、行业、领域、单位,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3.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1)加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的公共安全教育,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持续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提升应急宣传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重点推进公众现场应急处置和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依托培训基地、科技场馆等场地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应急科普基地。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鼓励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

4.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1)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在应急救援中建立临时党组织。建立以乡镇(街道)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基础,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重大安全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建设工作,提高村(社区)应急规范化水平。开展安全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3)基层应急防控力量。建立健全各级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格”工作机制,推动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险情快报、信息核查、政策宣传、协助管控、服务群众等工作,实现重大风险信息直报,提升基层第一时间应急响应能力。

三、重大工程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省市应急管理数据支撑体系,实现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应急决策支持和政务服务五大类业务应用,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推进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救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到2022年底,实现信息化与应急管理业务融合。到2025年底,打造智慧应急,实现感知网络全面覆盖,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实现广域覆盖,数据统一接入应急大数据平台。到2030年底,实现应急管理业务现代化建设。

(二)应急指挥中心和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工程

立足承担党委、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优化完善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值班调度、应急指挥、视频会议、会商研判、辅助决策等功能。建设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车等,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提供指挥场所,完善提升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现场保障等功能。依托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应用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全要素、全过程监测、研判与预警工作。具备公共安全风险快速识别、信息沟通与实时共享、综合风险评估、风险防控、预警信息发布、物资配置与调度等功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

采取新建、改扩建、租用等方式,建设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并以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布局镇级应急物资调配点。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升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智能化管理,加强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建设。统筹各类应急储备物资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单位。

(四)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

重点加强无人监测飞机、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大功率快速排水、救援机器人、高层楼宇灭火系统、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和海上大规模人员救助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应用配备,加强应急装备更新、改造、维护,大力提高应急装备配备水平。

(五)航空救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建设服务范围广、应急响应快、处置措施强的航空救援力量。加快救援专业人才队伍、航空救援基础设施、救援装备一体化建设。建设覆盖全区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为森林火灾扑救、人员救助、紧急情况下人员及装备物资的快速送达提供航空运输保障。

(六)应急科普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采取政府投资、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统筹科普和体验式场馆资源,大力推进应急科普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镇街结合实际建设各种类型、各种层次,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场馆,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科普教育,为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伍、重点岗位员工、社会公众等,提供实训演练、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安全培训等服务,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七)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各灾种风险、多灾合一风险、跨灾种演进风险和隐患底数。建立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八)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林业生态修复保护。实施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地下水生态脆弱区治理与修复、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生态化绿色化建设。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山区生态绿化和生态退耕工程建设。

(九)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和抗旱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推进沿海地区海岸防波堤、沿海防护林修复及相关海岸带防护设施建设,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建设生态海堤,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实施生态护岸改造,增设潮汐通道。对历史形成的连岛海堤、围海海堤或海塘实施海堤开口、退堤还海,恢复海域生态系统完整性。

(十一)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小区、校舍、医院、重要交通线、电力和电信网络、危化品厂房、水库大坝等进行抗震加固。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二)制定行动计划

制定全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与规划充分衔接,以三年为周期持续推进,确保规划有序实施、落到实处。建立全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库,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把最急迫、最紧要的工作纳入到三年行动计划中加快实施,尽快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力量、通信、航空救援等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能力提升。

(三)强化政策扶持

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安全生产、能源安全、信息网络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应急征用、医疗服务、生活保障、慈善捐赠、受灾群体救助、关联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措施。在一般公共预算中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足额安排预备费,保障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等。用足用好中央专项债券,适当核增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管理保障项目实施。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加快人才培养

围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计划,引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大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安全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同时,加强安全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五)注重绩效评估

加强规划宣传培训,增强领导干部对规划战略性、导向性、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规划发展方向,增强规划执行力。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