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113710020043609270/2025-42424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 内容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2025-07-1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关于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30号委员提案《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产品重大突破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5/07/16 08:59:25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产品重大突破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环翠区科技研发创新的关心和建议。收到提案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着手研究办理。

一、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方面

我区一贯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是出台《环翠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扶持意见》和《环翠区关于加快建设威海创新园的专项扶持意见》,在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发展、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知识产权、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服务机构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企业创新,近年来,帮助企业获得区级政策扶持资金逾1亿元。二是广泛宣传上级政策,指导企业做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工作,享受研发补助资金,广泛摸排企业贷款需求,持续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优势,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和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年来,我区569家企业累计获得省级企业研发补助资金逾2500万元,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近12亿元。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惠企政策宣传,指导企业对各类政策补助应享尽享,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我区始终重视协同创新,一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夯实人才引育沃土,组建人才服务团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贴心服务,广泛走访区内科技企业及园区,深入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指导区内专家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减轻企业引才成本,2024年获批各类人才项目27项,新增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75人。二是不断加深与首都高校科技信息联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的合作关系,打造“北京-济南-威海”技术合作圈。三是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建立省、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9个,依托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补助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推动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关于促进企业集成创新方面

我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企业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有效集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协同发展,充分整合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鼓励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集成创新,截至目前,我区建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二是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截至目前,我区建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院士工作站2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家。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加快促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业链、创新链,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在产业链高端潜力强的技术领域科学布局,强化政产学研用金服协同,开展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引导企业开展集成创新项目,提升我区重点产业竞争力。

四、关于促进企业原始创新方面

我区重视原始创新,鼓励企业在产品原理、结构、性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持续强化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领域建立重点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区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8家。我区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重点支持前沿交叉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2024年,指导企业牵头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其中我区山东双轮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获得省级财政补助经费797万元。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持续加大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瞄准行业和产业高技术前沿的关键科技问题,培养聚集高层次科研人才,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增强全区综合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