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113710020043609270/2025-42425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 内容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2025-07-1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关于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28号委员提案《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5/07/16 09:01:58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环翠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关心和建议。收到提案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着手研究办理。

一、环翠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现状

1.深耕产学研合作,持续打造内外联动的技术转移体系。环翠区通过放大首都高校科技信息联盟、山东省科学院技术资源聚集效应,在区内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以北京、济南为资源区,以环翠为“试验场”的资源匹配模式,涵盖在京33所高校、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驻威高校成果资源,实现高校资源、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了名校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充分利用本地智力资源,与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建立常态化联系,充分挖掘最新的成果资源,2022年以来,与两所高校共开展产学研合作43项,合同金额2988.3万元。不断推进双创要素互联互通,深入实施“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菜单式”服务供给,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10余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10项,累计合作金额近2亿元,为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多样路径。

2.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坚持以招才引智为抓手,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坚持“精准滴灌+全面覆盖”相结合,打造“政策快递—解读—咨询”全链条服务机制。建立“全职引进+柔性聘用”双轨机制,匹配适宜人才政策。截至目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累计达42项,其中国家级人才达7人,省级人才总数达到23人,累计争取人才政策资金超4000万元。二是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发挥高校创新动力源作用。深入推动山大(威海)、哈工大(威海)等高校优势学科、科研人才资源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首批选派市科技副总4人、协同创新工程师15人。三是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施“政府+猎头+企业”市场化引才模式,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推动供需精准对接。近年来,机构促成外国高端人才落地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3.构建科技服务体系,赋能区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我区以技术转移先进县为支撑,大力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协同发展。一是培育优质机构,壮大科技服务生态。坚持高标准培育、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引导、机构共建、绩效激励等方式,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全区培育备案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家,1家机构获评首批“山东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专业水平。依托园区及科技型企业集群优势,构建“培训+认证+实践”全链条培养体系。累计培育初级技术经纪人41人、中级技术经纪人21人,2人获评省科技金桥奖先进个人,5个项目获评优秀项目,形成“人才支撑服务、服务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三是深化市场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桥梁作用,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促成技术合作60余项,技术交易额4000余万元。

二、下步工作措施

1.完善线上市场线下平台结合的产学研对接模式。一是全力配合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对接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的精准对接,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融合,推动产学研各方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二是通过省级平台与环翠区首高科技术转移中心、省科学院威海创新服务中心等线下实体产学研服务团队,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的“智力资源”、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深度耦合,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系统性解决产学研合作供需对接不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探索更多高校资源,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为我区寻求更多更优质成果资源。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深化政策精准服务。开展“政策落实攻坚行动”,建立企业创新需求动态清单,按需定制“一企一策”服务包,举办专项政策辅导会,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二是强化校地协同创新。深化与中科院、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新一轮“科技副总”“科技专员”选聘工作,促进高校重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是优化市场化引才机制。扩大“政府+猎头+企业”合作范围,引进高端猎头机构,大力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保证供需端有效对接。

3.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筑成果转化新优势。我区将继续强化机构培育、人才引育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畅通“研发—转化—产业化”通道。一是开展机构培优行动,建立重点机构名单,梯次培育省、市两级服务机构,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促进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二是深化人才培育计划,通过一对一指导、专业培训会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能力,让技术转移理念深入人心,打造一支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三是完善成果转化生态,充分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平台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线上及时发布需求及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与需求企业的精准对接;线下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备案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