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海岸线长约52公里,近岸海域500平方公里,有大小海岛18个,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近年来,始终坚持海洋强区战略,抢抓威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重大机遇,将海洋作为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推动新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初步形成了海洋先进制造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海洋渔业并驾齐驱的海洋产业体系,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2024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4.7亿元、增长6.3%。
一、推进海洋一产加快转型。2024年,全区海洋一产增加值45.1亿元、增幅4.7%;实现国内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39.5万吨,同比增长3.5%。海水养殖方面,现有海水养殖生产单位17家,主导养殖品种包括海参、扇贝、牡蛎等,养殖方式以“近浅海海珍品底播增殖、深远海贝类筏式养殖”为主,养殖面积达18.3万亩,2024年实现养殖产量30.6万吨、增长5.4%;以海洋牧场为抓手推进海水养殖业走向深远海,建成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3处【海恩蓝海、蓝源水产、富泽水产】,打造公益性海洋牧场平台1处【山东安海投资公司威海双岛湾海洋牧场服务平台项目】。水产种业方面,现有水产苗种繁育单位5家,主要繁育品种包括大菱鲆、牙鲆、许氏平鲉、黑鲷、海参、文蛤、绿鳍马面鲀等,建成国家级牙鲆原种场1家【圣航水产】、国家级花鲈原种场1家【裕隆水产】、省级文蛤原种场1家【百世海洋】,获批2个水产新品种【刺参“鲁海2号”、牙鲆“圣航1号”】。海洋捕捞方面,现有国内捕捞渔船332艘,其中44.1千瓦(60马力)以上149艘,2024年实现国内捕捞产量8.9万吨、减少2.4%。支持海洋捕捞向远洋拓展,现有远洋渔业企业2家,建成专业远洋渔船13艘,作业范围涵盖太平洋公海、印度洋公海及西南大西洋公海。
二、推进海洋二产创新突破。2024年,全区海洋二产增加值50.9亿元、增幅3.4%。一是海洋生物医药及海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发展。全区共有相关重点企业10家【威高骨科材料、银河生物技术、人生药业、宇王集团、博宇食品、浦源食品、青正蓝海食品、好龙食品、兴能水产食品、安顺水产食品】,主要生产海洋药品、骨水泥【骨科手术医用材料,骨粘固剂的常用名】、海洋功能食品、鱼酿调味品及加工的海产品等。威海嘉士通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和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环翠钓具共享基地二期加工中心项目纳入2024年度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盘子,其中嘉士通食品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威海博宇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项目通过验收。二是海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区共有相关规上企业10家【中远海运重工科技、双轮股份、畅享海天新材料科技、水知乐户外用品、西港游艇、朝阳船艇开发、水瑞体育用品、平和复合材料制品、格斗士游艇、创意集团】,主要从事海水淡化装备、脱硫设备、压载水处理设备、游艇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双轮集团入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创意集团入选市级数字化车间。朝阳船艇开发入选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三是海洋电子信息、海水淡化产业突破发展。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成功备案威海市成果转化示范中试基地,其参与研制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送入预定轨道,突破了高速星地/星间激光通信、双星协同遥感等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开展在轨星间激光通信、星间遥测遥控等试验,为卫星空间互联提供支撑,是国内首次将激光通信应用于海洋遥感领域。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特种反渗透膜元件制备、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完成车间装修。
三、推进海洋三产精致发展。2024年,全区海洋三产增加值178.7亿元、增幅7.5%。推动海洋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2025年1-4月,9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25.9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322.67万元。海洋碳汇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威海)项目已完成平台装修设计方案与系统框架搭建。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的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项目“海水淡化装备运维服务技术保障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