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进校园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环翠区委教育工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把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中小学教育,培养环翠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有机融合并规范实施
根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我区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以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础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呈现方式丰富生动。传统文化属地方课程中的一门,由专任或兼任教师上课,各学校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每周一节课,开齐开足课时。中小学各学科(如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家庭教育等)以《指南》为指导,将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嵌入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如诗词配画、历史剧编排),各学科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序实施。二是各学校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威海市翠竹小学借助楹联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实施“楹联校本特色课程”,打造“翠竹联韵”大空间,装点“楹联班级”,将楹联文化渗透到每一项校园活动,使楹联的学习、创作,生活化、常态化;威海市实验小学将传统文化与阅读结合,开发了1-5年级的系列《少年蒙学经典》读本,依托中华传统节气开发《稼穑劳动》课程,将学校原有“开心农场”“环翠生态”校本课程进一步深耕细作,深入探究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密切联系;威海市鲸园小学开发“1+1+X”经典阅读课程(经典诗词主题诵读、经典文学主题阅读、全学科主题阅读),组织学生晨诵、晨读、暮吟,开展朗读月、吟诵月、古诗月、阅读月活动。鲸园小学、福泰小学等学校还探寻甲骨文特色文化融入书法、美术学科课程。三是分版块、跨主题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我们将围绕山东省的特色文化、自然风貌、区域经济、科技创新4个板块,分第一(3-4年级)、第二(5-6年级)、第三(7-8年级)三个学段设计内容。课程内容以跨学科探究项目组织和呈现,有机融入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教育。设计的探究项目围绕主题内容,明确探究问题和探究任务,遵循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学习历程为逻辑脉络,体现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指南》为指导,我区各学校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和艺术修养。主要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区重视汉字书写,教研中心引领实施幼小初高书写贯通教学:幼小衔接阶段进行汉字文化启蒙,以字立人,激发对汉字的兴趣与文化认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与规范字书写能力; 小初衔接阶段巩固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进行楷书快写训练及英语书写训练,逐步适应初中阶段书写量的增大,提升实用书写效率; 初高衔接阶段在巩固楷书快写的基础上,聚焦卷面书写,重点针对书写困难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并通过书写调节情绪,减缓压力。
各学校根据校情开展传统艺术教育。如威海市实验小学让非遗进校园,学生菜单式选修。皮影社团,学生亲自制作影人,并编写剧本,进行皮影表演。剪纸、葫芦画、花饽饽社团在传承中创新。威海市剪纸协会会长非遗传承人张延茹、葫芦画彩绘传承人于芳老师走进学校,给学生讲解剪纸和葫芦画的历史、寓意以及技巧,指导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二十四孝故事、传统的十二生肖进行创作,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老技艺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民乐类、武术类、古琴、吟诵、书法、国画等21个传统文化缤纷社团;威海市望岛小学京剧社团以 “知、练、唱、念、演” 为核心,培养学生学习京剧文化、基本功、声腔、念白身段等。深入素养评价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2年起全区一二年级全面实施乐考,将传统考试转化为趣味性、艺术化、综合性的测评,让乐考促进乐学、乐教。环翠区规范社会机构、校外人员进校园,向各中小学公示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中小学校按照要求邀请社会人员进校辅导、展出、演出、讲座等。多方携手,提高环翠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水平。
联 系 人:吴旭昌 联系电话:5283597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