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威海,丰收的喜悦与大海的壮美相互交融。在孙家疃街道附近海域,近万亩人工养殖的扇贝陆续成熟,肥美的扇贝跃出碧波,书写着逐梦大海、丰收的喜悦,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海上粮仓”高质量发展画卷。
一大早,记者乘坐着威海蓝源水产有限公司捕捞扇贝的渔船“乘风破浪”,来到距离靖子码头几海里外的海上扇贝养殖区,渔民们驾船穿梭在养殖浮筏间,通过操作渔船上的机械吊臂,养殖筏架上成串的吊笼破水而出,一笼笼沉甸甸的肥美扇贝就这样被“揪”上了船。
远遥海域海水纯净,优良的水质条件以及深海吊笼等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让扇贝实现了“大丰收”。码头上,一台台塔吊将一笼笼新鲜出海的扇贝精准吊放在各分拣区,伴随着清脆的“哗哗”声,一个个扇贝掉落在地,渔民们分工协作进行细致的筛选、分类、清洗、打包,让人垂涎欲滴的海鲜珍品即将上市。
优越的海洋环境孕育出优质的海产品。这片海域养殖的扇贝不仅产量高,品质更是上乘,壳薄肉厚,深受消费者青睐。码头上,省内各地以及河北、辽宁、江苏等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一车车威海扇贝迅速走向全国各地市场。
扇贝丰收季,水产养殖企业也迎来了用工高峰期。从扇贝采收、加工到运输,整个产业链条吸纳了众多劳动力,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从碧波荡漾的海域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威海扇贝正以“鲜”字破题,走出了一条“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丰收增产新路径。近年来,环翠区大力实施“深远海养殖开发、水产种业提升、渔业技术推广”等行动,积极开展田园型海洋牧场及养殖平台等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在海水养殖方面主导养殖海参、扇贝、牡蛎等品种,养殖面积达18.25万亩;2025年一季度,海水养殖产量6万余吨,同比增长5.1%。海洋渔业正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让威海的“蓝色粮仓”更加丰盈,让“威海海鲜”金字招牌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