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心城区,环翠区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老旧小区。近年来,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环翠区率先探索社区运营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建章立制、盘活资源、引进项目、创新场景等推动老旧小区“焕新”,民生福祉“加码”。
走进环翠楼街道全龄友好市民学校,成人布艺、儿童手工等多个特色培训课程正在火热进行中。模特教室里,中老年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伴随动感的音乐,迈着稳健的“台步”,为即将参加的演出认真准备着。
市民学校是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低效空间盘活而来的,2000平方米的面积虽然不大,书法、舞蹈、钢琴等各种教室却一应俱全,能够辐射周边4.3万名居民。良好的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课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低收费的亲民价格……让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源泉”。从去年年底开办至今,累计开设烘焙、拳击、汉服等81节特色课程,吸引6000余人次来此学习。
低效空间如何换来优质服务?2023年,环翠区联合山东大学合作成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环翠区社区运营中心,负责指导社区空间规划运营、市场主体招引、社区产业发展等,已为200处社区空间资源发布“合伙招募令”,引入106家社会主体参与社区运营。
城市书房樱花分馆紧邻大世界商圈,建筑面积153平方米,馆藏书籍8000余册,是周边市民学习阅读的好去处。此前,每年书房运营需要房租、人工服务、设施维护等大量公共投入,而随着“合伙人”的加入,这一成本压缩了一半以上。
走进书房,朗朗读书声传来,古诗词课堂上,培训老师正带领暑期班的学生们诵读和赏析汉乐府作品《长歌行》。暑假期间,书房针对青少年推出了低收费的托管服务,除了古诗词,周一到周五还安排了图形化编程、硬笔书法、创意美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丰富孩子暑假生活的同时,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从“输血”到“造血”,带来这种变化的是曾经的“老主顾”,也是如今书房的“合伙人”李秋玲。自去年9月份正式运营书房后,从事多年教培工作的她几乎每周都会开展公益课堂,增强书房的“人气儿”和吸引力。
通过创新社区运营机制,环翠区在寻找公益、效益之间“最大公约数”中,营造着一个个民生幸福的“新场景”。2023年以来,我区已在87个居民小区试行新机制,公共服务种类增长20%,惠及居民7.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