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环翠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心和建议。收到提案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着手研究办理。
一、关于宏观引导和扶持作用方面。完善修订《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扶持意见》《关于扶持威海创新园发展的》等文件,从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平台申报认定、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2023年,协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9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0%,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0亿元。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与齐鲁银行威海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科创企业融资平台,创新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方式,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广泛摸排科技企业贷款需求,举办各类政金企对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优势,累计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近10亿元。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继续优化科技政策配套服务,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科技保险产品等手段,为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企业提质升级。
二、关于科技创新机制方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各方要素联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国内科技合作资源,先后与首都高校科技信息联盟、青岛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关系,共同探讨技术机构发展路径、经验模式及发展方向,为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起联系沟通的桥梁,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学协议40项以上,形成了全季节轿车轮胎、反渗透海水淡化增压泵、无色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及薄膜等重大科技成果。优化科创平台规划布局,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领域,按照科学定位、优化调整、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并规范研发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机制,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91家。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创新平台中优秀潜力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区科技创新平台整体水平和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三、关于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紧扣我区优势领域、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企业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充分扩散高校院所人才聚集效应,将高校资源引入基层,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已有60余名专家与我区企业开展常态化合作。创新“一企一策”人才工作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开通“人才专线”,推动政策主动找人、精准服务到人,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先后指导企业、人才累计获批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31项,银兴预应力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三是畅通海外高端资源链接渠道,打造山东省唯一一家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组成21人的专职人员队伍,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为在威外国高端人才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服务,让外国高端人才来到威海、留在威海。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指导企业做好人才、技术对接和惠企资金申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更好地服务与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推动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始终坚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成长路径,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8家、高新技术企业366家,增量、总量均具全市前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推广“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统筹项目、企业、人才、平台、金融等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帮助企业降成本、提质量,增强竞争力。2023年,组织企业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项,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3.78亿元。下一步,区科技局将持续强化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构建完善“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协助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加强对高企的管理与服务,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