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机关各科室,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各海水养殖经营主体:
根据《2024年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发布的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结合我区海水养殖业发展需求,经研究,确定以农业农村部公告的牡蛎、扇贝、海参、牙鲆等水产新品种作为主推品种,以“开放式海域牡蛎、扇贝筏式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作为主推技术,现予以发布。请各相关单位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结合实际开展示范和推广工作,助力全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1. 开放式海域牡蛎、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2. 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威海市环翠区海洋发展局
2024年7月31日
附件1
开放式海域牡蛎、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一、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设施及布置、苗种运输、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及收获等。
(一)主养牡蛎筏式养殖技术
1.养殖海区的选择 养殖海区水深6m~30m,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以0℃~30℃为宜,盐度变化范围25~33,pH值为7.8~8.5,海底宜为泥沙、沙泥质,水质应符合NY5362的要求。
2.养殖设施及布置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或水泥砣、橛缆、吊绳和网笼等部分组成,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其中,网笼网衣为聚乙烯材质,网目大小为4cm~4.5cm;格片为厚0.8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盘,板面上有多圈孔径约1.0cm左右的圆孔,格片直径≤32cm,间距14cm~16cm,格片8~10层。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宜超过133.33公顷,作业区之间应保留60m~100m的航道;筏架设置根据养殖区流速大小,筏向与流向呈45°~90°角,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筏间距≥15m。
3.苗种运输 将苗种从夹养海区收获上岸后,直接装入运输车厢内运至笼养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4.苗种投放 投苗时间以每年9月中旬(水温稳定在25℃以下)至10月下旬为宜,壳长≥5cm感官检查外壳规整、附着物较少、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在沿岸开阔处将蛎苗分装至网笼内,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个体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浮筏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完毕后将网笼装船,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网笼间距≥1.5m。
5.日常管理 调节养殖水层:根据海区水深、风浪和涌浪大小,网笼顶端距水面1m~5m,风浪和涌浪越大,养殖水层越深。防沉:每3d~5d定期巡查一次,随着牡蛎的生长,应适时增加浮漂,防止因网笼过于沉重,造成设施下沉。防风:养殖期间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强风来临前,应注意浮筏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减漂或调整浮漂的系绳长度使浮筏适度下沉等办法对浮筏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修整受损设施。分笼:笼养时间超过4~5个月后,网笼附着的杂藻、淤泥等将影响笼内水交换或牡蛎生长,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笼操作。分笼时,注意清除海螺、螃蟹、海星等敌害生物。应急处理: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获或者移到无污染海区。养殖记录:对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密度、养殖环境的变化及养殖水质的测量等进行记录。
6.收获 牡蛎出肉率≥15%即可收获。收获时,运用新型牡蛎养殖船用起重机、陆地起重机及塔吊起吊、搬运牡蛎,牡蛎进入生产车间后运用牡蛎清洗机、牡蛎分拣机、牡蛎打包机等进行牡蛎清洗、分级及打包,提高收获和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二)主养扇贝浅海筏式养殖技术
1.环境条件 养殖区选择在大潮汛低潮时水深为5~25米,流速10~40厘米/秒,养殖期间水温5~28℃,海区盐度25~33,透明度大于0.6米。
2.养殖设施 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橛缆、养殖笼等部分组成。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3.设施设置 规划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行距10~20米。笼间距为0.5~0.7米,一根60米的浮绠挂80~100笼。
4.养殖水层 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1~1.5米。
5.养殖密度 每亩放养规格1.5~2.0厘米的苗种10万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积计算在内);直径30厘米养殖笼每层25~35粒。
6.苗种来源 苗种来源于国家(省)级原良种场或者具有省厅颁发的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
7.生态养殖模式 适宜于海带筏式养殖的海区,进行筏间养或区间养或轮养。养殖区海底可适当底播刺参、魁蚶等经济海产品苗种,底播前应对海区底部进行清除敌害。
8.日常管理 清除敌害生物和附着物:及时刷洗清除敌害生物,查清种苗暂养海区的藤壶、牡蛎等的产卵和附着时间及其幼虫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尽量避开藤壶和牡蛎附着高峰期进行分袋倒笼等生产操作。调节养殖水层:附着物大量附着季节,应减小浮力,适当下降水层;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以减少损失。随着扇贝的生长,体重增加,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将沉而未沉状态。应急处置: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养殖区扇贝受到污染。如果养殖扇贝已经受到污染,应就地销毁,严禁上市。
二、适宜区域
环翠区
三、依托单位
环翠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威海市渔港路68号
邮政编码:264200
联系人:刘浩明
联系电话:0631-5303553
附件2 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一、技术要点 1、调控水质环境,进行生态防控 (1)调控pH:海水稳定在8.2左右。如pH下降到8以下,那就表明水质开始转坏;如pH下降到7.5以下,那必须全池泼洒生石灰水来提高pH值,使其恢复到8.2的水平。通常每亩用生石灰(块灰化成石灰水)7.5~10千克。 一般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为7.5~8.5。清晨如pH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生石灰水来提高pH,使用数量和方法同前。 盐碱地池塘,清晨如发现pH达9以上,必须及时加注淡水。通常要求pH不能超过9.5。 (2)调控溶解氧、总氨、亚硝态氮:当溶解氧下降到4毫克/升时,鱼虾生长即受到影响;通常家鱼溶解氧下降到1毫克/升开始缺氧浮头。而特种水产品通常在2毫克/升开始浮头。 总氨和亚硝态氮是有机物分解而成,水质越肥,水中有机物越多,总氨和亚硝态氮也越高。而总氨和亚硝态氮对水生动物是有毒的,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危及生存。当总氨超过0.5毫克/升,亚硝态氮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染。而精养池塘在夏秋季节则往往超过此值,通常总氨为0.5~4毫克/升,亚硝态氮为0.1~0.4毫克/升。水质较好的池塘总氨不超过2毫克/升,亚硝态氮不超过0.2毫克/升;特种水产品养殖池总氨控制在1毫克/升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具体可采用: ①水生植物脱氮:淡水水体种植水草(如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海水水体种植海藻(如鼠尾藻、龙须菜、江蓠等)。 ②加注新水。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它是由多种活的微生物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可促进有机物分解,具有改善水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⑤轮捕。捕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降低水体容纳量。 ⑥“以鱼养水”,减少投饵和草食性鱼类,增放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食腐屑性鱼类。 ⑦冬季整塘、清塘,清除过多淤泥。 ⑧铺设塑料隔膜,阻隔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 (3)调节温度,许多病原性寄生虫最适温度为 20℃左右,通过调节水温,不仅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而且可以加速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 (4)降低应激反应。如水温的变动幅度过大、底质严重恶化、饲料霉烂变质、突降暴雨、pH值变化、捕捞骚扰、噪音干扰、施药不当等,都能导致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则会引起养殖对象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暴发疾病创造了机会。 (5)进行生态防控。生态防控旨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适当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2、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控 (1)建立检疫系统。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引种移植也可成为一条病害传播渠道。如病毒感染,一般有段潜伏期。只要能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便可及时发现和进行诊断。 (2)进行生态环境控制。养殖水域中,不仅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能而且也有大量的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致病因子,后者的存在往往是保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而大量的药物投入,虽然杀灭了致病微生物,但也会便有益于水域生态平衡的非致病的微生物受到抑制。因此,对付水产养殖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3)采用消毒剂控制。用于水产养殖的消毒剂,有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前者(如氯制剂、高锰酸钾等)其消杀能力受水温、pH值、氨氮浓度、悬浮物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差;后者(如硫酸铜、甲醛等)消杀效果差,而且毒性的副作用大,也难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4)进行生物防控。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3、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控 当水生生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优势种群。这一微生物群,既能促进有益菌类的生长,又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衍,形成抵御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在常态下,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慎用抗菌素药物。滥用抗菌药,使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施药量越来越大。如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物,而不应该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养殖对象内的相对乎衡的微生物菌群。 (2)施用微生物制剂。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如同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4、消灭敌害生物,保护养殖对象 水产养殖的敌害生物,包括凶猛鱼类、水生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消灭这些敌害生物应分别来取以下技术措施: (1)控制凶猛鱼类。放养鱼苗、鱼种前,对水域中的凶猛鱼类进行清除杀灭;并防止将其他水系的凶猛鱼类苗种带入养殖水域;投放大规格鱼种,提高养殖对象抵御凶猛鱼类的能力。 (2)消灭水生昆虫。放养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其敌害生物。鱼苗放养以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3)捕杀危害养殖对象的敌害。一些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等不仅捕食养殖对象,而且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病菌携带者,容易造成某些病害的流行。应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5、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 (1) 提供优质的苗种和采用杂交提纯、复壮、检疫等技术措施。 (2) 接种疫苗。 (3) 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免疫多糖、活性甙等)。 二、适宜区域 环翠区 三、依托单位 环翠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威海市渔港路68号 邮政编码:264200 联系人:刘浩明 联系电话:0631-530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