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11371002MB2858385M/2024-41828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
  • 内容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2024-08-02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51号委员提案《关于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4/07/15 15:23:08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您提出的《关于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立足自然生态,因地制宜规划。近年来,环翠区持续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了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菱角湾城乡融合样板片区等。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涵盖福德庄、王家疃、刘家疃、姜家疃4个行政村,以“打造市民享受慢生活首选目的地”为目标,坚守固有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守城优势,环翠区聘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何葳教授团队,按照“规划设计一体、片区景区贯通、村村共同提升、产业互补共荣”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使得里口山成功实现从观光型向度假型、体验型的升级转型。桥头镇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聚力成势,菱角湾城乡融合样板片区初具规模。片区内的威海东南乡景区,保留了信河北村传统村落风貌,着眼于“保留原始风貌、保护生态体系”,根据村内地势和水系美化传统村落环境,成为城乡居民近郊休闲的世外桃源。

二、掌握传统村落文化古迹资源,规范服务管理。一是组织项目评审,挖掘环翠非遗。开展环翠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环翠区曾挖掘羊亭镇半壁山村等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共评选非遗项目44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区级非遗项目26个,非遗传承人有34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2人、区级非遗传承人19人。二是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结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整理好普查线索,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环翠区通过摸排羊亭镇义和村义和遗址、张村镇后双岛村后双岛军寨遗址、孙家疃街道靖子村靖子海神庙等文物,现拥有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8处、市级14处、区级2处、未定级46处。加强村落文物保护,守护文化根脉。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四有”要求(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每月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一次安全巡查,建立巡查档案及时反馈巡查结果,排查安全隐患。二是坚持修旧如旧,做好文物修缮。结合我区文物保存现状及保护利用价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陆续开展了羊亭镇王家夼王氏家庙、王家夼玉皇庙遗址、桥头镇东洛后革命烈士纪念塔等7处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和维护,并确保在修缮工作中做到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注重质量。

三、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文化品牌。结合“乡村好时节”“黄河大集”“四季村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示乡村特色历史建筑等的独特魅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桥头镇开展“悦动环翠—桥头瞧不够”东南乡游园季盛大开幕,在东南乡景区古朴的胶东民居建筑中开展了歌舞表演、研学讲座、非遗民俗、美食品尝、汉服游园等特色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深耕文化“两创”,助推文旅融合。一是汲取非遗底蕴,开拓文创产品。成功举办了“环翠有礼”城市礼物文创设计大赛,征集到将锡镶、剪纸、纸斗等非遗技艺融入设计的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朝产业化、品牌化过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融入文化街区,搭建展销平台。2023年至今,环翠区共评定了威海市吉呈轩锔工坊、威海同庆顺锡镶工坊、磨爱麦花饽饽工坊等9家市级非遗工坊,为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村民就近灵活就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吉呈轩、磨爱麦在威海百年老街——新威附路开设体验、展销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与选购;锡镶技艺则走进威海信河北村,开设锡镶紫砂茶壶博物馆,在为游客科普锡镶文化的同时,传播非遗魅力,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联系人:邹鹏    联系电话:0631-5214211

威海市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