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闲置的东西太多了,社区提供这样一个旧物置换的平台,用‘美德诚信积分’或‘积分+钱’来兑换心仪的闲置物品,不仅让各家闲置的东西得到更好的利用,也让我们居民‘花小钱买好物’,得到更多实惠。”家住鲸园社区青岛街11号的梁女士在社区登记入库了一个闲置的酸奶机得到了15积分,她使用“2积分+2元钱”兑换了一件全新的短袖上衣,“破冰”的价格和全新的兑换形式让她喜出望外,而她支出的2元钱则进入社区微基金,成为社区运营反哺的一环。
鲸园街道鲸园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设置了“旧物置换”空间,居民可将家中闲置的小家电、衣物、生活用品等进行出售或使用美德积分进行兑换。
“设置‘旧物置换’空间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居民,”鲸园社区党委书记张海英说,“近期,我们结合社区运营理念,将‘公益市集’运行机制进行了升级,在户外义卖的基础上延伸打造了室内‘旧物置换’空间,居民使用‘美德诚信积分+几元钱’便可兑换全新或几乎全新的物品,社区则将全部收入用于特殊群体慰问、楼宇改造等为民服务工作,让资源和资金活起来。”
立足辖区商户多、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等特点,鲸园社区积极探索老旧小区自我造血、服务升级新路径,开创了“信用赋能+社区运营”模式。按照“需求导向、最大化利用”的原则,社区以空间换资源、换服务,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内空间、辖区公园等室外空间进行综合化利用,灵活社区运营形式的同时,拓宽居民受益渠道。
社区对700多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业态升级,将可利用空间错时开放,发挥公共空间的最大服务效益,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党群二楼除置换空间外,还设置“新媒体工作室”“百姓的茶桌”等活动空间,打造直播带货、矛盾调解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空间。此外,社区在党群二楼设置“社区银行服务区”,与浦发银行、“鲸商汇”商居自治联盟深度结合,推出“鲸商汇”联名银行卡,推动“银行+社区+商企”运营模式落地。
党群三楼以妇女儿童服务为主线,打造“妈妈手工坊”妇女增能项目和“少年派”儿童友好空间,开展手工制作、烘焙、瑜伽、古筝、儿童硬笔书法、儿童舞蹈等课程70余次,通过对部分手工成品进行公益售卖和对部分课程进行公益低收费,增加社区收益。
在盘活外部闲置资源方面,社区充分利用威海港公园、文体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集义卖、义诊、义剪、非遗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宣传、以物易物等多元内涵的“左邻右舍益起来”公益市集,所得资金部分流入社区基金“壹毛公壹”用于反哺社区和居民。截至目前,社区“壹毛公壹”微基金共收入1万多元,用于特殊群体慰问、社区老旧楼宇改造等服务性工作。随着社区运营的逐步开展和深入,公益市集将进一步转型升级,链接更多社会企业,如星屿文化手作、“景志”文创产品制作等借助旅游时节,通过打卡景点、原创产品、特色印章等多种形式推介威海特色,主打主题方向,适应不同群体需求。
鲸园街道将继续发挥好固定联系人工作机制,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切实将“实敢当”的工作作风抓在日常,聚焦聚力群众关心的身边事、要紧事,精准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