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抓运行监测与项目建设,力促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调度监测工业运行。强化定期调度机制,经常性联系走访企业,跟踪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力促工业增长动力平稳转换。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5.0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30.44亿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2022年,在建的市级工业重点项目共36个,总投资10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65亿元,全部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100%。其中,宝威B栋数字化车间、威高骨科骨产品扩产、宝丽化妆容器加工、邦德散热器二期、盟联碳纤维等10个项目已投产或部分投产,即将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二)抓科技、人才双驱动,力促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2022年,我区海王旋流器获评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共16家企业46个项目列入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4家企业列入2022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4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企业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企业认定为区级工业设计中心;天之卫网安认定为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家企业入选威海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广泰空港获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银奖,三角轮胎、广泰空港分别获第四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银奖。
2.引育人才增强发展软实力。组织企业开展国家及省级人才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山东双轮王家斌成功入选省级人才。
(三)抓数字赋能与成长培育,力促企业高效膨胀发展。
1.实施智能化改造。一方面,以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工作为抓手,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我区智能制造整体水平。三角轮胎、环球渔具、宝威新材料分别列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场景名单;宝威新材料获批市级数字化车间。另一方面,再一次联合SAP(思爱普)各位专家与50余家中小企业代表,共同开展“提升数字化体验、助力企业业务转型”研讨会活动,交流最新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优秀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组织山花、三元、瑞沐精工等20余名企业骨干参加省数字专员培训,提升企业数字化发展软实力。
2.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扶持政策,为企业精准解读、精准辅导,威海创新园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产业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三角、宝威、广泰获批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宝威、广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天之卫网安成功入选省级优秀数据安全防护类产品(服务),广泰获批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安达爆破获批市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5家企业获批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另一方面,按照“分类施策、分类提报、定向申报、统筹推进”的辅导思路,积极指导企业申报项目。5家企业获批山东省第六批首版次高端软件;山东捷讯、天之卫网安入选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百盟、新北洋数码获评威海市软件工程技术中心。2022年,新建5G基站195座,实现城区、镇街驻地等城乡重点区域和有应用需求的企业5G网络服务全覆盖。
3.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一方面,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宝威新材料、化工机械2家企业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流环境获批山东省瞪羚企业,华素制药、人生药业分别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13家企业参加威海市“企业家日”活动2场;组织5家企业参加专精特新“小巨人”项目申报线上培训;为70余家企业进行专精特新专题宣讲;组织2批共计6家企业参加先进制造业专题培训班、威海市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前往安徽、苏州、无锡等地考察学习;组织13家企业参加威海市青年企业家精英库,与导师结对,以导师传帮带,提升青年企业家能力。
(四)抓产业链培育与“亩产效益”改革,力促产业资源高效配置。
1.推进产业链培育。一方面,坚持一手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手抓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钓具3个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力做大做强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的“4+3”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环翠区钓具产业共享经验《环翠区以共享理念重塑钓具产业链条》以典型经验形式被市委改革办通报表扬。另一方面,协助市工信局组织召开威海市模具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威海市模具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推动模具行业朝着集约化、专业化、精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助力全区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以区政府办文件形式印发《环翠区“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修订版)》。目前“亩产效益”评价工作已结束,确定A类企业68家,B类企业223家,C类企业35家,D类企业18家。
(五)抓政策扶持与为企服务,力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1.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兑现修订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年初为企业兑现2021年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资金1400余万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新修订完善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政策,重点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提质增效四方面支持和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解读政策助企申报各类项目资金,2022年,为企业争取上级无偿资金7000余万元。
2.建立健全为企服务机制。一方面,探索建立区级“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企业困难问题,将难点问题转报市级部门,实行清单式管理、跟踪式推进、销号式验收。另一方面,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国咨(山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阿凡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威海创新园获批市级双创平台。
(六)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力促平安环翠建设扎实推进。
1.推进产业绿色共享发展。一是推动钓具产业共享发展,支持环翠区钓具共享喷涂中心发展,组织钓具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带领金融服务团队走访有融资意向钓具企业4家。二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企业研发应用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2年,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三角轮胎获评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三角轮胎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新北洋数码获评市级绿色工厂。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担当,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责任,聘请专家对船舶、民爆、化工等重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问题和隐患实行闭环管理,立查立改。另外,督促船舶、民爆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安全生产培训“三到位”,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全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3.加强联系服务群众。积极推进环翠区工业企业工程技术类职务资格评审工作,严格把关职称申报人员的材料审核工作,切实提高评审通过率。现场答辩过程中,有效组织111名中级答辩人员进行答辩,评审过程公平公正,最终94名中级、31名初级人员通过评审,通过率84.6%。
4.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一是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按照主要负责人带头抓总责,分管负责人按照分工分头抓的要求,从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责任,将法治思维应用到日常工作各方面;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到全局重点工作中。二是根据中共威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的通知》,制定《威海市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22年普法工作计划》和《威海市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普法责任清单》。三是组织相关科室参加行政执法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执法水平;组织申领山东省行政执法证件,全部行政编制通过执法证申领考试。四是认真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意见》和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作用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五是扎实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不断强化普法宣传工作。通过新媒体、微信群宣传,上门宣传等方式,向工业企业宣传宪法知识等内容。通过全时段、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弘扬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为我区进一步强化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贡献工信力量。六是强化合同管理,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七是组织开展年度学法考试,2022年环翠区工信局年度学法考试,参与率100%,通过率100%。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狠抓工业经济运行。一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实地走访企业,研究分析全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二是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按照筹备、在建、完工等分类,补充完善工业项目台账,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服务,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持续开展“亩产效益”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狠抓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省、市、区三级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机制,鼓励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研发环境,争取认定更多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为全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抓产品研发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创新等形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023年争取列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20项以上。三是夯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储备项目,组织企业论证人才项目申报可行性,指导企业规范申报内容,做好服务工作,在抓好所有项目申报工作的同时,重点跟踪服务好拥有海外经验人才项目,确保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并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沟通对接,积极汇报申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更多的人才申报名额倾斜我区,争取年内培育更多市级以上人才。
(三)狠抓两化融合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扶持政策,为企业精准解读、精准辅导,在项目申报上为企业出谋划策,确保项目申报成功率,力争区内更多企业列入上级工业互联网政策大盘子。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好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工作,实行项目申报一站式服务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做好省、市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等项目申报。三是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水平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争取认定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家以上。
(四)狠抓企业膨胀发展。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梯次培育水平,充实我区创新发展企业队伍,继续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作,并提升服务水平,开展金融对接、企业家培训、产业链对接等多种服务活动,以企业培育为抓手,不断提高企业发展服务工作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二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服务能力与公益属性,在通过新平台培育不断丰富我区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辐射面、服务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对区内企业的服务水平。
(五)狠抓企业发展服务。一是修订出台新的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并将政策宣贯解读到区内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健全区级“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及时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问题,切实为企业服好务。三是发挥工信系统优势,主动帮助企业吃透弄懂各级政策规定,指导企业筛选申报项目,争取更多上级无偿资金。四是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级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家培训,努力打造具有环翠特色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六)狠抓绿色安全发展。一是继续推动钓具产业突破发展。继续推动钓具产业共享新业态发展,充分发挥钓具产业集聚优势,依托我区已有的三大钓具共享平台,提升钓具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提升环翠钓具品牌影响力,打造集约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样板。二是深入开展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继续督促企业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专业化督查,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真正地防患于未然。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法规学习,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督促企业主动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引导企业进一步完善“双体系”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晨会”制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确保最大限度地管控风险、消除隐患,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三是进一步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组织好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的申报、推荐工作。同时,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继续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帮助企业发掘节能潜力,促进节能降碳、降本增效,为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狠抓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省、市、区法治建设相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上级法治建设相关工作部署,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执法水平;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开展多种形式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做好法治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提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努力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全新局面贡献工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