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社区成立于1987年8月,有居民2876户,人口8600人,下设5个网格党支部,在册党员232名。辖区房屋大多建于80年代末和90年初,属于典型的老旧开放式小区。社区毗邻实验小学、小商品批发市场,外来流动人口多,常住群体以老年人为主,社区存在基础设施较差、居民参与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区治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古北社区党委形成“一心三联三共”社区服务工作法,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做到网格管理联防共筑、居民事务联商共建、志愿服务联做共享,较好地实现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群体的有效联动,打造社区治理精彩板块。
一、“一心”
社区党组织先后成立多个为民服务、共驻共建、促进社区发展的党建项目,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脚踏实地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强化学习教育。社区党委不断创新学习服务载体,以学促行,为党员学习教育、服务群众、奉献社区搭建平台。以“古北双16党建课堂”为基础、先后开设了“围炉夜话”“家课堂”等学习项目,深化细化党员教育管理。同时,社区党委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送学上门等,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促进社区党员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二是凝聚红色力量。以“12系民行”党建项目为载体,网格支部书记、党员骨干带领协管员、楼长深入居民家中,送问侯、送关爱、送服务。同时,把党员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汇报给社区党委,并紧贴居民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党员群众生活。
二、“三联三共”
一是网格管理联防共筑。古北社区划分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名网格员、每栋楼宇配备1名楼长,构建了“社区—网格—楼宇”三级组织体系,通过层层明确责任范围,将视线和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户居民。近期,古北一巷9号楼居民向网格员反映因辖区树木遮光,常常白天都要开灯才能保证光线,极大影响生活质量。于是网格员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实地查看,但因树木位置偏僻、枝干高大,使得修剪工作难度升级。对此,网格员上报社区党委,协调区园林部门,链接专业施工队伍,困扰了居民许久的树木遮光问题得到了高效解决。正对着这棵树木的居民徐文兰大姨连连称赞,“修剪完现在家里亮堂了好多,真是太好了,真的谢谢你们!”社区以网格为单位传递政策、倾听需求、做好服务,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交流,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的作用,及时协调、上报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使居民真正感受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惠。
二是居民事务联商共建。社区秉承“家社区”工作理念,以“有需商量碰碰头,有事聊天碰碰头,有情联谊碰碰头,有爱奉献碰碰头,有事相聚碰碰头”为准则,引导居民积极关心“家情”、踊跃参与“家务”,让居民群众走出小家,参与到社区治理,开创居民自治共享、邻里互帮互助新局面。小区“停车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北山路附29号楼院内车位紧缺,且又临近小商品批发市场,人流量大,造成院内居民停车困难。“应该升级一下咱院子的车杆系统,避免外来车辆进来。”“商户的车辆停放应该限时,晚上不能占着车位。”面对居民的众多诉求,社区多次出面搭台,组织院内居民通过公开会议、自治协商的方式,安装停车杆9处,成立车辆自管小组,由居民自行探讨停车方案,群策群力解决停车问题。“经过几次议事,让我对小区有了归属感和参与感,通过协商定下的车辆管理制度张贴在小区门口,大家也都能自觉去监督,共同维护车辆有序停放”,居民阮大姨说。
三是志愿服务联做共享。将居民实际需求转化为服务项目,集聚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实现治理成果共享。社区定期与共建单位、在职党员一同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对社区现状、居民需求进行沟通,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群策群力为居民办实事,为社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社区党员活动室的桌椅由于年久失修,散架、破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此,威海市住建局在报到后第一时间确认桌椅需求,联系专业人员予以解决。参与活动的居民看到了新换的桌椅也是十分开心,居民殷玉香说:“终于换了新桌椅,很感谢威海市住建局为来社区活动的居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居民来参加活动可以坐上新椅子了!”古北社区共有12个社区社会组织,在纠纷调解、文化生活、贫弱帮扶等方面发挥出更精准的作用,让各项服务更周到、更贴心。其中,“和事佬”协会是由社区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及居民组成的,今年,和事佬们已成功调解10多起纠纷,化解了楼房漏水、装修噪音、楼道堆放杂物等邻里矛盾,通过身边人参与身边事,有效推动居民自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社区找准需求点,嵌入专业社会组织力量,实行“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先后开展了爱心公益义剪、家的味道等多个服务项目,既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又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