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023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抓好精致城市建设专项工作
1.实干为先,发起品质提升攻坚。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开展精致城市管理,持续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全面加强违法建设治理,开展“无违建”社区、街道创建工作,确保存量违建逐步减少、新生违建动态清零;深入开展市容乱象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油烟污染及噪音治理、户外广告治理等常态化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升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绣花”功夫狠抓城市管理细节,坚决整治“乱”的现象,扎实做好“美”的文章,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贡献执法力量。
2.人民至上,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拓展“问需于民、问计与民”“城管服务进社区”等品牌活动内涵,加强法规政策宣讲、加强与市民群众互动,将市民群众的“问题清单”作为“履职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解决市民身边的“天大小事”问题的同时,做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严格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提升业户对门前五包的认识度,提高市民群众自治能力,共同维护好城市环境,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抓好“12345一把手督办”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实在在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3.勇争一流,精准提升考核实绩。在数字城管工作方面,积极响应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指挥调度,围绕高发重点案件类型、区域市容市貌巡查,快速布置、责任到人,对重点街道、重点管理区,持续强化监督管理,促使数字城管考核提质增效。在精致道路创建方面,努力打造1-2处特色精致道路示范点,实现区级督导巡查常态化,确保该项考核与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在全市考核成绩中争一保二。
二、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城管进社区工作制度体系
1.精心谋划开局,凝聚合力共建新模式。着力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156工作模式”,即在社区设立1个工作站--“城管工作站”,推进法律进社区、宣传进社区、职责进社区、服务进社区、执法进社区5项内容,1名街道机关干部、1名区局领导班子成员、1名局中层干部、1名综合执法队员、1名社区干部、1名服务外包协管人员6个成员。积极践行“721工作法”,强化进驻社区城管队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升建设,断提升全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管理服务品牌。
2.优化提升,高标准打造城管工作站。围绕事项管理清单,高标准统一制定城管工作站的标识标牌、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普法手册、巡查台账、制度上墙等规范性文件,通过明确岗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建立完善市民诉求首接负责制、集中会商制、效能问责制、联络联动制、专项攻坚制等制度,使城管进社区工作做到统一、规范、有章可循,实现城管进社区100%全覆盖,打通城市管理服务“最后一百米”。
3.服务创新,开展多渠道社会化动员。鼓励各镇街结合自身辖区工作实际,重点打造1-2个特色城市管理工作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鼓励“城管+”模式,重点打造“城管+公安”“城管+社工”“城管+志愿者”为的特色工作站,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赢”局面。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建立行为规范,提高居民自觉参加城市管理的积极性,畅通民声渠道,对城管职责范围事项实行首问负责制,实现“接诉即办”“一线优先化解”。加强解决民生诉求的典型案例推广,形成“解决一个问题、整改一类问题”的工作机制,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管工作站的为民性、便利性、有效性。
三、优化服务外包模式,强化智慧赋能,全方位提升“事前处置”能力
按照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求,借助智慧城管平台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视频智能应用建设试点为契机,2023年我局将积极拓展智慧城管平台覆盖范围,不断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提高城市管理科技赋能水平。
1.继续扩大视频AI系统的覆盖面积。精心构筑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程”的城市治理应用体系,积极争取省大数据局、市区大数据中心的支持,在现有的150路试点视频的基础上,实现智慧AI分析视频监控数量突破1000路,覆盖辖区主次干道及重点区域。继续打造“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具备领先水平的智慧城管应急指挥中心,汇集应急智慧、监测预警、会商决策、执法调度功能,继续压缩同期重点案件被采集数量,打造城市管理“一张网”实现城市管理人员、事件、数据、考评“一张图”,构建起高效运行、智能辅助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体系。
2.在区级层面统一推进城市管理第三方服务外包。按照“统一招标、集中管理、按需配置”的原则,统一购买分期实施,灵活集中调配其他网格服务人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最大化发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力量和资源优势。实现“执法+服务”一体化构建“事前处置”模式。对应急保障、任务交办等,直接通过指挥中心平台即时开展调度,提升服务效能。每月进行服务企业内部的服务考核评比,鼓励内部竞争和奖惩,服务水平与付款挂钩,建立考核淘汰机制。
四、加强示范中队规范化建设,推动执法力量“攥指成拳”
切实解决当前精细化程度不高、执法不规范、执法手段不多、执法装备不足等突出问题,以“2023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为抓手,以打造一流执法队伍,创一流工作业绩为目标,突出队伍建设标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为民服务精准化三个重点,持续深化执法队伍建设改革,不断精干执法力量、狠抓执法效能、完善设施配备,全面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1.规范队伍建设,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强化在编执法人员管理,进一步完善区级监督指挥体系,完善考评制度等,实现执法中队及个人考核成绩与人事权挂钩,按照考核等次作为依据,在全区范围进行执法人员轮岗,实现执法资源充分整合、执法队伍统一指挥;完善协管人员招聘、管理、奖惩、退出等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建立协管人员准入管理、岗位责任、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岗位激励等制度,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强化对服务外包人员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智慧城管平台、执法记录一体机等终端设备的监督优势,实现对服务外包人员的轨迹管理、服务内容、解决效率的全面监督,每月进行服务企业内部的服务考核评比,鼓励内部竞争和奖惩,服务水平与付款挂钩,建立考核淘汰机制。实现执法整体由“单一向互动、粗放向精细、突击向长效”的转变。
2.健全文明规范执法机制,实现执法行为标准化。让制度“长牙”,让纪律“带电”创新文明执法机制,突出服务为先,推行“四先六公开”(“四先”即敬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文明称呼在先、告知公务在先;“六公开”即身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职责公开、结果公开)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全面执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和执法公示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纠错问责机制,确保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3.加大执法保障力度,实现执法装备现代化。指导各镇街,落实按标准配置办公和业务技术用房工作,统一执法制式服装、执法车辆和城管进社区等标识标志。依托智慧城管平台,拓展城市管理执法系统功能,建立覆盖中队的综合执法视频音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执法工作全流程记录、回溯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