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年度计划
  • 索引号:113710020043609270/2023-01223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 内容分类:年度计划
  • 成文日期:2023-01-20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环翠区科技局2023年工作要点

时间:2023/01/20 09:06:48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2023年,环翠区科技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全域优化”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一、聚力企业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力军。坚持以政策为引领,引导优势资源向企业端集聚,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健全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坚持拉高标杆、量质并举,着力完善“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链条,打造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广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综合运用科技成果转化贷、科小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研发费加计扣除及后补助等政策工具,协同镇街加强政策宣导和扩散覆盖,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积极性,全年科小企业总数稳定在500家以上。精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完善“镇街-部门-优质科技中介机构”联动服务体系,本着“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荐一批”的思路,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纳入高企培育库,通过“面对面”政策解读、“点对点”预申报、“一对一”辅导等方式推动实现小升高、规又高,全年力争高企总数突破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过40%。

二是实施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坚持“保存量、挖增量、提质量”,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强化走访调研、跟踪服务,对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分级分类覆盖式走访,开展跟踪服务,动态掌握企业研发投入工作进展情况,保持现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良好态势。加强政策宣传、正向引导,重点关注尚未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深挖规下工业企业研发潜力,为企业精准解读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政策,引导更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做好精准指导、精细服务,制定研发统计系统填报指导手册,发挥好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力量,从项目立项、费用归集等方面有针对性辅导企业开展研发费归集,提高研发投入统计服务水平。全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企业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应用研究开展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推动骨干企业创新膨胀。支持双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光子研究院参与“核动未来”科技示范工程;指导骨科、西港、三角、科盛、宇王等企业实施好———项省级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力争全年入选全省科技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突破10家。

二、聚力协同创新,锻造区域发展加速器。围绕“一区两园多载体N平台”的科创空间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产业清晰、不同能级的科技平台,深化梯队承接、功能互补、产业协同,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综合竞争力。

一是一区引领,打造海洋科技发展新高地。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优势,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为核心引领,争创省级海洋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哈工大海洋智能装备研发中心、航天科工激光通信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聚集优势,全力推动“海空天一体化”对海观测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顺利结题,“威海壹号”等两颗卫星成功发射,远遥墩卫星地面站开工建设,积极对接海仪所等外地高校院所平台,以科技赋能湾区建设,推动湾区建设成为海洋技术试验高地、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二是两园统领,探索科技孵化体系新模式。依托众创空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威海创新园、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推动“孵化-转化-熟化-产业化”服务落实落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潜力。鼓励双创人孵化器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山大科创空间备案省级众创空间,探索双创人孵化器、银凯特孵化器建设省级加速器的可行性,不断提升载体能级。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威海创新园综合服务中心、膜产业园入驻企业加快优胜劣汰,继续优化调整威海创新园分中心数量,实现各园区提质增效、精明增长。全年保持聚集企业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以上,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

三是平台拓面,厚植科创发展新动能。利用好“1+4+N”创新平台体系效能,指导蓝湾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更多平台加入“N”平台,为企业链接更多科创资源,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一批体制新、机制活、模式多元的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在激光技术、中成药研制等领域布局争创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市级创新平台3家。持续推动平台提质升级,紧盯山东省空港地面设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水淡化流体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省级平台建设,指导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绩效导向,依托平台开展项目研发、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聚力成果转化,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在深化高校院所合作、引进优势科研机构等方面做好文章,开辟产业化发展新赛道。

一是打造内外联动成果转化体系。深耕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哈工大(威海)、省科学院新一轮合作,继续拓展“威海-济南-北京-大连”科技合作圈,关注企业所需、高校所有、尽科技所能,结合我区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先进技术在我区转移转化,助力辖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更迭。探索校院地企合作新模式,借力外地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本地院校的人才资源,共同推动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开发新产品打开新市场。通过技术开发、转让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输出效益,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40项以上,技术成交额20亿元以上。

二是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深挖现有产业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强化补链延链。推动广泰空港建设局域场景专用车辆创新联合体建设,整合上下游资源,在新型汽车底盘、无人智能化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广泰与哈工大开展“局域重载智能底盘研发及空港系列智能装备示范应用”等科技合作,不断巩固在全市专用汽车创新链的龙头地位。打造国内激光通信产业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南北双激光平台”的创新优势,继续加码激光应用领域的人才引育、技术攻关、项目落地和企业孵化,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速卫星通讯模组、激光美容祛斑、高清内窥镜等产品上市并形成效益,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激光通讯先进技术研究院持续开展国内首次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遥感信息高速回传等项目,进一步与华为公司探讨共建国内首个激光通信检验检测中心,计划完成市场订单3000万元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三是抓实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转化。积极参与全市创新链建设,指导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产业领域项目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创新动力。围绕重大平台、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争取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20项以上,年度新增投资额增长15%以上,新增授权专利60件,形成新产品10个。累计争取各级科技无偿资金5000万元以上。

四、聚力生态优化,构筑创新资源强磁场。立足企业需求深化科技服务2.0,进一步优化“政策+人才+活动”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优化科技政策体系。突出科技政策扶强扶优,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创新17条”,与中央、省、市科技政策形成联动效应,聚焦“硬科技”、“未来产业”、研发投入占比高的科技主体,形成面上普惠支持、细分领域重点支撑的政策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靶向扶持。完善企业需求跟踪解决机制,通过走访调研、部门协同、“一事一议”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科技精准服务实效。

二是优化人才引育体系。依托高校院所、企业项目、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高标准引进人才、智力和团队,同时对区内各类人才项目广泛摸排、深入发动,动态更新人才项目储备库,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元化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分类科学、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体系。全年新增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50人以上,推荐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12项以上,确保新增4项以上。

三是优化科技活动体系。发挥产业、高校、人才等资源优势,组织举办系列创新创业活动,重点组织好“第二十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智汇环翠”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联盟为主阵地、以省级以上孵化器等双创平台为依托、以高校院所为纽带的科技活动体系,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