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113710020043609270/2022-35289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 内容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2022-06-29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6号委员提案《关于尽快启动威海涉海创新创业共同体申报加快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2/06/29 15:48:09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启动威海涉海创新创业共同体申报加快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现状

2019年3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鲁政字〔2019〕49号),每个方向仅批准筹建一个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是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创新创业共同体之一,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全面整合中科院13家院所涉海资源和科技成果在山东汇聚、落地和转化,2020年9月,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了“山东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区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和威海中远造船科技有限公司4家公司加入联盟,远遥科技湾区也在受邀之列,可享受共同体资源。

威海市创新创业共同体目前共有4家,其中,环翠区1家。2020年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成功申报威海市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创业共同体,为涉海类创新创业共同体。

二、环翠区海洋科技创新情况

近年来,环翠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推进海洋强区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让拉动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持续发展壮大。

一、科创载体赋能“蓝色经济”。立足海洋创新载体发展,在“谋深思深”上见真功。一是高标准规划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作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核心,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区深耕海洋、迈向深蓝的重要载体平台。结合威海滨海风貌特色优势,聘请山东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星汇谷联盟等高水平设计单位对湾区进行规划设计,物理形态方面,重点建设“六个一”工程,构建产城融合、创新驱动、低碳绿色、智慧运营的发展格局;功能定位方面,加快布局“一场六基地”,打造服务链条完善、功能耦合联动的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目前,湾区项目纳入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展框架;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协议,试验场上升为省部共建重大工程,成为全国唯一一处拥有省部共建海洋试验场的科技园区。二是推动威海创新园向海洋方向靠拢。创新园是我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环翠区科技局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建成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海洋领域专业分中心,目前,已入驻海洋无人机、海洋优良经济品种繁育等领域企业15家,产品已经远销到巴西,泰国,加拿大,厄瓜多尔等国家,实现产值6000万元。同时,推动其余8处分中心向海洋领域进一步靠拢、聚焦、用力,加大符合海洋发展方向的项目招引力度,与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建立双向对接沟通机制,在科研成果转化上,与湾区互通有无、相互支持。

二、双招双引汇聚“蓝色资源”。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汇聚海洋创新资源的“牛鼻子”,聚焦精准求作为,创新方式抓落实。一是深耕合作,抓平台落地,促产业发展。引进中关村发展集团和航天科工、航天科技2家世界500强企业,以三驾马车驱动海洋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威海·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以做大做强海洋信息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及相关海洋服务产业为发力点,利用中关村遍布全球的创新网络体系,高效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等要素,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体系,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工作总思路,力争五年内累计引进企业 200 家以上,累计综合营收 30 亿元以上;落地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注入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顶流研发和产业化资源,围绕星间路由基带技术、海洋舰船激光通信、水下激光通信等领域,开展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研制星间激光通信载荷全国首套自动化调试总装测控系统,达产后产值过亿元,有效推动海洋产业向“空、天、地、海、潜”一体化发展。以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围绕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海水淡化产业为主导和特色,加快膜产业发展,拓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特色发展、集群发展,目前,已引进了日资企业美水泽元、高企格润环保等项目28个,为业界提供膜产品、膜装备、膜工程、膜服务等高端产品与服务,计划5年内集聚40家以上行业企业,聚合3至5家行业龙头,形成5亿左右产业规模。同时,落地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科研和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政府搭台,服务海洋产业创新。二是人才引领,增研发实力,筑创新高地。举办第二届太空与海洋专题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智汇环翠”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推进会、第十八、十九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活动,吸引海洋装备、水处理膜领域30余位院士等高层次专家来威考察对接,通过引进技术团队、成立专家委员会、项目招引等多种方式,引进“两院”院士、TS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15名,培育”QR计划“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7个,海洋人才支撑不断增强。

三、科技创新激发“蓝色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从“扩量”向“提质”转变,为海洋强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聚焦企业,激发创新活力。实施“一企一平台”行动,以海洋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为重点争创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创建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43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8个。引导涉海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创新等形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一批重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技术革新,增添发展动力。坚持把企业创新作为发展的内核,聚焦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经济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培育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家,建成一批创新示范试点。聚焦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建设面向海洋立体观测平台,实现我国海洋立体观测和海洋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平台“从无到有”的转变,其中,西港游艇“海空天一体化海洋观测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项目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打造海洋生物及健康食品创新链,依托人生药业、宇王集团等海洋生物企业,开展“岩藻聚糖硫酸酯抗Ⅱ型糖尿病海洋药物开发”等项目,推进海带加工链条技术创新,实现加工过程有效成分零损失,能有效促进山东乃至全国的海带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海洋农业良种、海洋食品加工等产业领域筛选“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挂帅”,向全社会打开一条通路,为更多“能者”提供机会,让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实现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的“三端”协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快涉海企业研发平台提质扩面。完善现有涉海创新平台功能,推动平台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带动一批涉海科技型企业和特色产业建设,在海水淡化膜、海洋药物用活性物质等细分产业,争取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并开展产业化应用;依托现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涉海市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厅市会商渠道,将我区涉海平台建设挤进市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布局之中,借势借力争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二)推动涉海创新园区建设。推动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园、一院、一馆、一会、一展”的模式,集聚40 家左右行业企业,聚合3-5 家行业龙头,形成50 亿左右产业规模,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50 人以上,力争形成产业规模50亿元,为业界提供膜产品、膜装备、膜工程、膜服务等高端产品与服务。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双创基地,建成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世界级水处理及膜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三)开展涉海科技人才聚集培育。一是深挖本地人才资源。通过校地合作资助计划,引导本地高校科研人员与我市涉海企业对接活动,更好地发挥好我市助威高校人才的创新潜力。二是集聚国内人才资源。发挥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深远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更多海洋领域高端研发资源、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引进培育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领军型人才(团队)。三是引进国际人才资源。创新服务举措,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引导涉海企业引进使用离岸创新人才、建设离岸创新基地。

(四)加强涉海产学研内涵深化。一是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大对涉海规上企业、冲击新目标企业及涉海创新企业调研力度,深挖企业创新需求,精准引进高端优质创新资源。二是高效集聚转化涉海高校院所资源。整合全区科技资源开展涉海企业高校院所大走访活动,重点对准首都高校联盟、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涉海名校大院,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五)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孵化链条。加强全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服务绩效评价,促进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涉海企业。二是实施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千帆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落实,鼓励涉海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催生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涉海科技型企业,带动形成一批涉海领域高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