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基层播报

百年古村姜家疃的时光印记

作者:谢冬梅 时间:2022/06/24 08:27:20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里口山深处的姜家疃村,村居择山依水而建,青山如黛,涓涓溪水,诗情画意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数百年的时间长河里,姜家疃人用坚强、朴实、勇敢,书写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往事。

在修筑威海卫城之前,姜姓一直居住在城里。而威海卫建城选址时,恰恰把姜家的祖坟地包括在内。姜家茔占地十余亩,位于现市立医院一带,而整个威海卫城总共不过0.55平方公里。官兵遂命令姜姓族人必须把祖坟迁走。祖坟不在,姜家无法在城里住下去,原本的威海土著居民被“挤“出了城,将城内让给了后来的指挥使、指挥佥事等朝廷官员的后裔们。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农历3月18日清晨,日本侵略者端着刺刀和机枪闯进了姜家疃村,以搜查游击队为名,将姜家疃全村数百人集合在村西大院内西南,并责令村民下跪,准备用机枪屠杀。

解放战争时期,姜家疃人用血汗书写了勠力同心、保家御敌的动人诗篇。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向市区北部屏障古陌岭发起进攻,爆发了异常惨烈的威海卫保卫战,近千名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保卫着人民生死,守护着卫城安危。就在这时,无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用麻绳、铁丝把两根扁担绑在一起,铺上被褥就是一副担架,从老威海卫城西门外接上伤员,经李家夼翻越“釜台筒”山口,再经姜家疃翻越“聚军道”山岭,最后到北上夼、曲家河、上炉、下炉一带的救治站,全程轮流接力、一刻也不停歇,他们用坚实的臂膀、铿锵的铁脚,在满是悬崖峭壁的大山深处,硬是“耪”出了一条十八里的担架道。

“一定要救活解放军战士”,这是当时姜家疃村民心中坚定的信念。男人们抬第一段,承担起接近前线的危险,面对空中敌机的扫射轰炸,面对身旁紧邻的峭壁悬崖,他们不顾生死,从枪林弹雨中把负伤的战士第一时间抬上担架。而妇女们承担的远远不止抬担架这一件事,埋地雷、抓特务,把烧好的米汤一勺一勺喂到伤员嘴里,在冰冷的河水里清洗粘满血浆、骨渣的绷带。展馆里,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更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待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硝烟散去,历史虽然已成过往,但当时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村民的记忆中,世代相传。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如今的姜家疃,产业引领,文化搭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而坚强、朴实、勤劳、勇敢的品质如这青山绿水般,永远写入了姜家疃人的基因中。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