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如今的花饽饽不仅仅局限于食用,更广泛应用于庆祝和馈赠,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胶东花饽饽的观赏价值逐渐增强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胶东沿海蒿酵传统花饽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据威海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这种面食技艺在胶东半岛已有了雏形,至明清时期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具有胶东沿海特征的面食文化。蒿酵传统花饽饽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鲸园街道朝阳社区居民王军好是蒿酵传统花饽饽的传承人。在这个流水线产品盛行的时代,她的花饽饽坚持三个原则:不在原料上节省,不在配比上节约,不在造型上糊弄。她将传统民俗文化精髓揉进面里,捧在手里,这也正是“机械复制”商品所缺少的人文情怀。平时,王军好会带着她的花饽饽积极参加社区里的公益活动,耐心为居民们讲解花饽饽的制作过程,通过揉、捏、剪、贴等技法,教大家制作老虎、燕子、元宝等各种造型的花饽饽。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面塑精灵”跃然桌上,让居民们既增添了生活乐趣,又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