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年度计划
  • 索引号:113710020043609788/2022-34339
  • 发布单位:威海市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内容分类:年度计划
  • 成文日期:2022-04-07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区工信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打算

时间:2022/04/07 17:15:22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2021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区工信局紧紧围绕“强化执行力、全面促提升”的工作主基调,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产业发展,抓企业培育,抓为企服务,全区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抓运行监测与项目建设,力促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调度监测工业经济运行。强化定期调度机制,经常性联系走访企业,跟踪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力促工业增长动力平稳转换。2021年,全区1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8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营业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1.9%,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2021年,总投资130.06亿元的35个区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4.5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4.5%。其中,新北洋数码智能工厂、宝威新材料智能工厂、威高骨科植入产品扩产、中节能环保产业园、连城智谷产业园、沃达新材料、科建检测中心、威高四海新厂、环球自动化生产线、喜盈门智能化产业园扩建、怡和海洋激光环保设备研发、艾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扩建工程、森亿服装检测、鲜之郎海洋食品研发生产等项目已部分投产或投入运营,即将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二)抓科技、人才、质量三驱动,力促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2021年,我区共有新北洋数码、环球渔具等18家企业58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化工机械获评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西港游艇等4家企业列入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三方橡胶机械、海鑫新材料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三元塑胶、山花华宝、世一网业、瑞沐精工4家企业为区级工业设计中心。

2.引育人才增强发展软实力。一方面,立足我区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工程计划,鼓励企业加大对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主动靠前服务,采取前往企业实地开展工作的方式,多次前往企业指导申报工作,确保企业人才项目申报顺利进行。2021年,我区1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另一方面,组织举办2021年度“青蓝接力”行动名家论坛活动,邀请我区10余家工业企业负责人以及新生代企业家参加青蓝接力培训活动,助力企业培养接班人,为企业长远发展、持续创新发展赋能。组织我区29家创新型企业参加全市先进制造业大会、山东省中小企业峰会、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会议,通过企业经营培训、企业先进经验交流、最新扶持政策解读等方式,提高创新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创新型企业成长。

3.向质量要效益助企提升。鼓励企业进一步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加强我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应用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加快提升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组织企业参加2021年威海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评选,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胎生产区QC小组获评威海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乘用车胎一工段QC小组等2个小组获评二等奖;华茂商用车胎一区二工段QC小组等2个小组获评三等奖。

(三)抓数字赋能与成长培育,力促企业高效膨胀发展。

1.实施智能化改造。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以三角轮胎等先进企业为标杆,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三角轮胎获评工信部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三角轮胎、新北洋数码和宝威新材料3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宝威新材料入选威海市首家无人车间,海王旋流器、瑞沐精工、三元塑胶、环球渔具4家企业入选市级数字化车间。本年度共获评省级智能工厂3个,占全市的20%;市级无人车间1个,数字化车间4个,占全市总数的29.4%,稳居全市第1位。另一方面,举办了山东省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环翠区云对接会,组织全区重点企业与各地服务商近500人参会,搭建企业与服务商云对接平台。

2.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2021年,建设完成5G基站242处,完工率100%。宝威新材料列入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宝威新材料、天之卫获批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三角轮胎、新北洋数码获批市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捷讯通信技术等3家企业4个项目获批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组织31家企业参加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班、2021山东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胶东经济圈工业互联网峰会等;牵头联合SAP创新赋能平台,举办了“数智驱动 敏捷转型”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暨首期环翠区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班,组织魏桥、山花等33家企业参会,共有10余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3.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一方面,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双轮股份、海王旋流器获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普益船舶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海鑫新材料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威高医用材料等3家企业获批省瞪羚企业;海鑫新材料等9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着力支持冲击新目标后备库企业发展。2021年,16家冲击新目标后备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24.5%。

(四)抓产业链培育与“亩产效益”改革,力促产业资源高效配置。

1.推进产业链培育。一方面,落实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梳理出工信承担的6条产业链各自情况,制定6大产业集群发展图谱,进一步为环翠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参加座谈对接。组织3家钓具企业参加钓具产业链融合发展座谈会,6家企业参加威海市电机产业链协作配套暨智能化技改对接会,2家企业参加2021年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11家企业参加全市首个产业链联盟——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大会。

2.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以区政府办文件形式印发《环翠区“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修订版)》。目前“亩产效益”评价工作已结束,确定A类企业72家,B类企业237家,C类企业35家,D类企业19家。

(五)抓政策扶持与为企服务,力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1.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兑现修订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年初为企业兑现2020年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资金2600余万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新修订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意见,从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提质增效三方面支持和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解读政策助企申报各类项目资金,2021年,为企业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100余万元。

2.建立健全为企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区级“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企业困难问题,将难点问题转报市级部门,实行清单式管理、跟踪式推进、销号式验收。

3.全力推进信用“进企业”。在2020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信用进企业标准化模板,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截至目前,全区开展信用进企业工作的企业数达305家,其中已完成“五有”建档企业107家;在深入推进信用融合方面,联合各镇街、商务局、国资服务中心共同推进该项工作,动员企业职工主动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服务。目前50家试点企业累计2586人到企业联系社区报到,完成报到率97%,企业职工累计645人到各自居住地社区报到,完成报到率94%。

(六)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力促平安环翠建设扎实推进。

1.推进产业绿色共享发展。一是打造钓具产业喷涂中心。中心一期已投入运营,有效缓解了企业分散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根据我区钓具产业喷涂中心补助政策,为企业兑现2020年加工费用补助160余万元。二是建设共享平台基地。瞄准共享经济发展大势,创新传统产业模式,鼓励引导环球渔具、宝飞龙钓具等龙头企业搭建共享平台基地,不断放大产业集聚效应。重点支持环球钓具共享平台基地建设,一期两栋共享车间及技术研发中心、生活区主体建筑即将封顶,预计2022年底投入使用。三是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双轮股份、龙港纸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三角、震宇、宝威3家企业获评市级绿色工厂。四是加强典型经验推广。《威海市环翠区打造“共享智造”新业态,迸发钓具产业新动能》获山东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聚焦环翠!打造共享智能新业态,迸发钓具产业新动能》以典型经验形式在山东新闻联播宣传推广。

2.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23家企业在西港游艇召开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培训会议,现场观摩西港游艇车间,听取安全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邀请专家讲解消防安全知识,播放警示教育片,组织企业交流安全管理经验。强化督导检查,联合各镇街,共开展三轮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对全区船舶制造企业重点对2家渔业船舶修造企业进行全覆盖、无死角大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已整改完毕。组织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组织企业赴荣成三星重工对标,指导四方民爆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3.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一是修订完善《区工信局学法考法述法工作实施方案》,通过集体学法、个人自学等形式,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组织机关干部参加旁听庭审活动等相关活动,切身感受法律威严,切实提高学法考法述法工作成效。二是坚持依法行政,遵循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原则,动态调整《区工信局权责清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事项,并及时在网站公布行政执法数据。三是梳理我局2019年以来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整治。四是精细化开展普法工作,制定了区工信局学法制度,编制了《区工信局2021年普法工作计划》,明确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使普法工作有序推进;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宪法进机关”等主题活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民法典精神等,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持续强化法治培训与线上学法考试;2021年,全局线上学法考试参考率100%,合格率100%。

二、2022年工作打算

(一)狠抓工业经济运行。一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实地走访企业,研究分析全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二是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按照筹备、在建、完工等分类,补充完善工业项目台账,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服务,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持续开展“亩产效益”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狠抓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省、市、区三级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机制,鼓励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研发环境,争取认定更多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为全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二是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产业人才,培育更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威海市产业工程特聘专家。

(三)狠抓集群培育壮大。紧盯全市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以及我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的“4+3”制造业产业集群,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分析研判,细化产业链条,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形成“重点产业链生态培育图谱”,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发展。

(四)狠抓两化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5G基站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城区、镇街驻地等城乡重点区域和有应用需求的企业5G网络服务全覆盖。二是助企开展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争取认定更多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五)狠抓企业膨胀发展。一是开展企业梯次培育,充分摸排全区工业企业,制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争取认定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竞争力。二是建立“小升规”培育目标企业库,强化跟踪服务,解决企业难题,指导企业“升规纳统”。三是深化开展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积极谋划,创新思路,引导鼓励企业聚焦主业,不断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六)狠抓企业发展服务。一是修订出台新的区级工业和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并将政策宣贯解读到区内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好比学赶超活动。按照《环翠区开展“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方案》计划,通过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局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区市优秀经验,服务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区级“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及时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问题,切实为企业服好务。四是发挥工信系统优势,主动帮助企业吃透弄懂各级政策规定,指导企业筛选申报项目,争取更多上级无偿资金。五是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级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企业家培训,努力打造具有环翠特色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六是推进好职称评审工作,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业企业工程技术类职务资格评审工作,为环翠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七)狠抓绿色安全发展。一是继续推动钓具产业突破发展。充分发挥钓具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钓具产业喷涂中心和环翠钓具共享基地,打造集约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样板,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二是深入开展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利用网站、微信、公共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安全常识和进行提示警示教育,提升指导安全生产的水平,并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聘请专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促问题隐患整改。推进安全生产流动驻点工作,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民用船舶、民爆等领域生产安全。三是抓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加强“存量”企业监管,对5家化工生产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严把“增量”企业准入,对于可以在化工园区外实施的拟新上化工生产项目,从严把好核准、备案关口,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预期效果。

(八)狠抓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推进法治建设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完善专业人员队伍,提高机关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开展多种形式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专项主题活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民法典等,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增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努力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全新局面贡献工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