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68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威环民字〔2017〕34号
丛彩月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发展社区养老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截止到2016年底,我区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24%,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当前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区一直高度重视应对老龄化,以做优、做强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明确任务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充分认识社区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创制
建立政府引导扶持机制,先后出台《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开展助餐、助浴点项目建设方案》(威环民字[2016]77号)、《关于开展主动关爱独居老人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机构安全评估工作的通知》、《环翠区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以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安全管理等详细规则达10余项,不断强化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全方位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
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走社会化道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1.服务主体社会化。目前,我区已建设了7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由社会力量运营,并成功培育了两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祥福家和沐浴阳光连锁品牌,开展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建设覆盖全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全区各类服务机构等3000多家,通过“OTO”的运作模式,为全区居民特别是居家老人提供200余项无偿、低偿和公益服务。
2.服务客体社会化。当前,我区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一方面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保障兜底功能,通过市区两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生活自理、不能自理的特殊困难对象每个月提供30-60小时不等的助洁、助急、助浴、助医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17年开始开展的主动关爱独居老人服务面向全区独居老年人,每月每户8次,提供定时问候、主动关怀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普惠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17年开始建设助餐点和助浴点,服务对象从特殊扶助对象拓展到普通老年人,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和优惠。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我区专门制定了《环翠区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2017年,通过对《意见》进行修改,增加“对由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托管运营或直接建设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具备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护、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经验收合格后,给予转型发展运营补助3万元。”引导日间照料设施转型为具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养老综合体。2016年,我区承担了省级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实验区对于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入大量资金,仅2016年一年就投入实验区资金约375万元用于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4.服务队伍社会化。在我区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员均参加了护理员培训或者进行岗前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除了专门的养老护理员,我区还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积极承接养老服务项目。目前全区共有976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城市社区均拥有12个以上,其中2个以上为老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例如,鲸园街道现有社区社会组织人员2200余人,年开展为老服务920次、为老讲座240场、老年人文艺演出85场。助老社会组织承接的“幸福夕阳红”、“老来淘”等项目,搭建了老人交友、互助活动平台,提高了养老服务“内生力”。
三、以专业化促进社会养老发展。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为骨干,打造专业化服务水准。
引进并培育华益社工、善若社工等5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社区融入等专业社工服务。华益社工累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超过50余个家庭,为照顾久病不能自理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1200余小时。善若社工在北仓社区建立全市第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发了不老课堂、不老梦想小组等“不老”系列老年人服务项目。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区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一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当前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对于社区养老这一新模式认识和认可程度较低,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养老服务企业仅限于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创新性不足。
二是养老服务队伍有待加强。一方面养老从业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低,由于养老行业工作任务重、报酬低,年轻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大部分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较低。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对于如何促进自身发展,发展的重点等问题认识不到位。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断创新模式,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一、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组织
(一)加快推动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转型发展。支持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股权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管理运营面向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居家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具体服务项目。到2020年,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60%以上的城市社区,全部由民间资本建设或运营管理。
(二)推行“机构+社区”共建模式。在农村,推进乡镇敬老院与农村幸福院联建或托管运营,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在家养老问题。在城市,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连锁建设或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托管日间照料中心。支持大型养老机构发展成立社区服务部,发展会员制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批小规模、多功能、连锁化的居家养老经营品牌。
(三)大力培育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推动各类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工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评估组织的发展,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安排一定的奖励资金。支持社会力量独立举办或者以承包、合资、合作方式发展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纳入家政服务业、扶持社会组织等政府政策扶持范围。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小型养老机构,同等享受国家规定的小微企业税费减免以及威政发〔2014〕38号文件规定的创业补贴、投融资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发挥人才、管理、品牌和技术优势,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二、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
采用互联网、云技术,融合O2O商业模式核心理念,挖掘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用科技互联网技术创建面向所有社区居家老年人的聚合性服务平台。
一是提升12349居家平台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完善提升12349居家平台功能,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连接、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医疗保健、代购代缴、紧急救助等养老服务。
二是打造智能养老模式。依托12349平台,研发具有主动关爱服务、失能老人防走失服务、居家护理服务、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社区服务APP、供应商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平台,开发智能穿戴产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民、居家养老及紧急救助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免费配备智能养老产品。开展“黄手环”行动,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失智老年人,免费发放防走失的“黄手环”。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全区养老从业人员赴区内外学习培训。推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定康复、护理人员服务标准。完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贯彻落实省、市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按照职称、从业年限等因素,每年给予一定补助。
联系人:李艳琴 联系电话:5284403
威海市环翠区民政局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