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全部专题>优化营商环境>营商要闻

【跨境贸易】集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

时间:2023/09/05 09:59:45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商务局 浏览次数:

威海初秋,天高云淡,海风习习。9月2日至3日,14位来自美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委员汇聚一堂,共襄第六届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

这是时隔三年之后,咨委会首次由线上转为线下举办,也是咨委会举办以来,首次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列入大会主题。对正处在经济发展关键期的我市而言,这场高端智库的盛会,无疑将集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最强大脑”,为我市全面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献出妙计良方。

搭建城市智库共赢舞台

2018年,威海设立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一扇智库与城市共赢之门就此推开。

这符合威海城市发展所盼。成立以来,咨委会委员始终由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著名国际组织和商协会、国内外知名智库专家高管组成,为我市科学决策提供最前沿的观点、最睿智的研判。

这也是委员们施展抱负所向。我市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开放、生态、创新、海洋等领域优势明显,正全面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可为全球人才提供成果转化的绝佳舞台。

当城市与智库双向奔赴,双方交流合作热情日益高涨。几乎每年,都有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加盟咨委会,参加年会以及各类研讨会、座谈会及讲座。目前,咨委会已聘任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7位委员、12位特聘顾问。

五年来,每年都有上百个“金点子”在我市结出“金果子”。飞利浦健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飞利浦大中华区集团副总裁李涛,推动通用技术集团、飞利浦公司、威高集团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战略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委员们积极作为,有效扩大了我市在跨国公司高层和财经界的影响力。

今年,随着咨委会由线上转入线下,委员们从八方汇聚而来,结合各自研究和从事领域,围绕新能源、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康养旅游等方面作主旨发言,为推动威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根据委员们提出有助于产业定位与发展的意见建议,我们将继续健全与跨国公司高层、境外国际经济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渠道,促进投资贸易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威海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探索绿色低碳先行之路

今年,威海出台《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全面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绿色低碳,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底色,也是委员们本次讨论的重点。

“威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碳’,这说明威海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量。”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宫鹏说。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他在发展新能源、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探索蓝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这一论述激起不少与会委员的共鸣。“就拿新能源领域来说,虽然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目前是支柱型的海洋能源产业,但未来海洋能源必然会走向‘后石油’时代。”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聘任院士李乃胜勾勒出一幅动人图景:“随着重点技术得到突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能源’将逐步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先行先试,一定能让城市发展抢占先机。”

如何让这些美好愿景在威海变为现实?活动中,委员们结合实际,为我市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贝卡尔特集团高级副总裁陶和安建议,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威海拥有很多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技术升级上。这不仅能降本增效,也能带动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他说。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长聘教授吴金希也建议我市加大创新力度。他认为,威海作为国内地级市中拥有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应进一步深化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给科研人员松绑,激活在校师生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打造“政产学研资用”高度融合的创业生态圈,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合作、共谋产业发展之路。

在大家的讨论中,一条条真知灼见闪耀着智慧火花。丸红(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大芦弘一提出,威海应将低碳理念融入休闲旅游业发展、城市开发规划的方方面面;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建议,可持续鼓励绿色债券的发行,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

来自智囊团的锦囊妙计,为威海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提供了有益借鉴。

放大威海对外开放优势

作为山东对外开放“桥头堡”,开放是威海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优势。

“谷歌搜索趋势的全球范围全媒体全语种分析表明,‘Weihai’一词近一年来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今年6月份达到月度最高点,相比于2022年同期增长30.1%,这意味着威海城市国际影响力正稳步提升。”在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看来,威海有基础也有实力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低碳经济体系,进而引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标准。

多年来,威海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1776家,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发展到4808家,外贸出口贡献度位居全省第一位。在委员们眼中,继续巩固和放大开放优势,能让我市全面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如虎添翼。

“经过多年发展,威海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物流交通枢纽。为适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威海应该持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与其他国家地区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发起人兼秘书长苗绿说。

以威海为枢纽的通达物流通道,也催生了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的新想法——陆海联动开放发展。“威海应牢固树立以海定陆、陆海统筹的理念,统筹陆海规划布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度供给,建立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她说。

在以高水平开放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目标下,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操作性强的具体做法。中国前驻韩国大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察哈尔学会东北亚事务首席研究员邱国洪提出,威海可深化与仁川合作,为中韩两国未来全面开展蓝色经济领域合作提供良好示范;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原一级巡视员陈宁提出,威海有条件探索济南、青岛、烟台“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威海“中韩自贸区示范城市”的“3+1”模式,逐步实现山东(胶东)半岛的全面开放……

在热烈的讨论中,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正在汇聚,一段携手共赢的征程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