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装裱,称之为“裱褙”,亦称“装潢”或“装池”,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缯书。盛行于唐宋。明清以来,随着文人画大兴,装裱业更是如日中天。
威海地处胶东,旧属文登。文登,因秦始皇东巡途经当地召集文人登山吟兴而得名,历来学风昌盛。至清朝晚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得文人雅士交游往来,汇流聚集,促进了字画交流的盛行,从而带动了收藏业的发展和繁荣,至今不衰,同时也为字画装裱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刘永华的技艺最初起源于曾祖父刘广合,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曾祖父刘广合,字溪庵(1880——1956)少年时在文化古城潍县(今潍坊)学徒,掌握了一身裱糊的好手艺,且书法、绘画皆能。清末民初,在文登县城创立装裱店,以鬻字画及裱褙为业,兼之字画收藏。为了谋求发展,刘广合又派长子刘家贞(1903——1978)前往威海,开设分店。刘家贞之子刘学文(1929——2016),自幼承得家学,建国后就职于淄博美术厂。刘永华,刘学文之子,20世纪八十年代从父学习装裱技艺,1997年受聘于威海“今古斋美术社”,专业从事字画装裱工作,每年经手装裱的字画在千幅以上。由于技艺过人,对于裱件能做到万无一失,因而受到业界行家的推崇。后自立门户,开办“华艺轩”画廊。
刘永华尤其擅长字画卷轴、巨幅字画及拓片的装裱。字画卷轴装裱要做到不开裂、不变形,需要根据伸缩度使用不同的材料,要求相当熟悉覆纸的性能。巨幅字画和各式拓片的装裱更具操作难度,需要高超的技艺。刘永华针对不同的裱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法,熟练操作游刃而余,使得完成的卷轴及巨幅字画更加平整、美观,也使得作品更易永久的保存、珍藏。所裱拓片字口凹凸有致,完美体现出石刻的立体感,如身临其境,使其更具观赏性和研究性,对艺术品起到了最完美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