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关 键 词:“文化+” 人才建设
涉及领域:公共文化
服务对象:个人
取得成效:获评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示范区,助力威海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案例详情
近年来,环翠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紧扣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新路子,改变“政府包办文化”模式,用活社会资源,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专业化文化需求,获评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示范区,助力威海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聚焦群众需求,推进文化服务全领域社会化。探索“公共项目+社会运作”方式,文化服务由“单一政府主导”转向“多元社会协同”,有效改善供给结构。一是场馆运营社会化。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将区图书馆尼山书院、区美术馆、城市书房等特色场馆,全部外包运营。其中,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运营的乡村美学堂,成为市民、游客山水写生、民俗文化体验的“文化打卡地”,每年接待5万余人次;由政府打造、社会组织运营的全市首家儿童友好型书房,定期开展亲子阅读、儿童分级阅读大赛等活动,让儿童阅读成为“新风尚”。二是公益创投社会化。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益创投,以政策引导社会组织或文化企业参与,为项目实施地精准配备服务人才、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先后实施“生肖老街、童年卫城”“红色经典、咏诵翠竹”各类公益创投项目49个,近百名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讲师等专业人才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经验做法获文旅部肯定推介。三是品牌活动社会化。5·23歌咏会是环翠区特色品牌,已连续举办48届,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歌咏之乡”称号。为了让传统品牌焕发新活力,2021年甄选有资质、有能力的第三方专业社会力量承接承办,紧贴“永远跟党走”主题、坚持大众参与,首次融入新媒体等元素进行全程直播,用歌声为建党百年献礼,累计160万人次在线收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聚焦人才建设,推进人才培育全过程社会化。统筹用好专家资源、专业力量,抓好骨干人才、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一是搭建培育平台。立足“统筹设计 链接资源 培育骨干”的功能定位,成立文化类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聘请山东大学善若社工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和专业指导,协助入驻组织、人才尽快步入规范化发展道路,已孵化20余家文化类草根社会组织。二是完善培育体系。建立“1+1+1+N”培育模式,即“每周一次村居调研、半月一次座谈交流、每月一次专家辅导、所有项目跟进督导”,由专业社工全程指导和协助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需求调研、活动策划、建章立制、人才培训等,实现“草台班子”向“正规军”转化。由创业大学生组织成立的众喵之门志愿服务,经辅导培育,已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队伍,服务范围覆盖7个城市社区10000余户居民,解决群众“关键小事”100余件。三是补齐培育短板。以镇街为主体,以购买服务形式向基层派驻近百名专业社工,结合群众文化需求,整合村居零散文化团队、文化志愿者,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00余支,解决基层文化队伍薄弱问题。建立的鲸园社区教育学院,凝聚30余名专业文化志愿者开创终身免费教育模式,开设舞蹈、书法等系统课程,累计培育居民文体骨干4万余人次,获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聚焦优化环境,推进政策激励全方位社会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社会供给主体的创造力,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渠畅水清”。一是把好准入关,营造均等市场环境。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流程,明确工作要求、服务标准,大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询价、竞争性磋商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中小项目通过需求公示、集中报名、专家评审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创设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准入环境,形成“政府一市场一公共文化机构”良性互动。二是把好实施关,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将社会化运营绩效评价直接与群众文化满意度挂钩,按照“事前摸准需求、事中定期评估、事后问卷调查”三步工作法,全程跟进社会化项目实施,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短暂供需错位等问题及时予以督导调整,做到需求有变化、服务有跟进。同时依托“最威海 是环翠”APP,将第三方运营团队服务情况纳入统一信用指数管理,作为绩效评价、评先选优、扶持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好政策关,树立鲜明工作导向。根据社会新变化、企业新特点、群众新需求,及时修订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类展览,建设博物馆、美术馆,非遗类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进社区等领域倾斜,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建设的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获评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近三年累计兑现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165万元。